乾陵(二)

标签:
杂谈乾陵章怀太子 |
分类: 旅游杂记 |
乾陵
从懿德太子墓出来,我们继续乘坐景区的观光车去乾陵的主陵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我们没有直接抵达乾陵“司马道”的始端,而是在乾陵南门游客中心,也就是乾陵的头道门处下车。
一下车迎面是一块镌刻着红色“乾陵”的石灰岩巨石,绕过这块标志性的乾陵石碑,其后就是如波涛一样滚滚而下的台阶,据说,这些台阶共537级,高差81.68米。之所以选择从这里进入乾陵,是想看到乾陵气势壮观的全貌。据介绍说,乾陵是由梁山的三座山峰构成的,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其中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南边两峰较低,且东西对峙,形成了乾陵的天然门户,所以,从正南拾级而上,就可看到乾陵好似一座“笔架山”,三山鼎立,气势壮观,独具特色。顺着台阶行不多远,就可看到耸立在左边的西乳峰,与其相对的是一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只见周围梯田层层,树木碧绿苍翠,有几户农家点缀其中。再向上行不远就可抵达平台,即司马道的始端,在其右侧耸立着几乎与西乳峰相似的东乳峰。之所以,将这两座山峰称为乳峰,是因为从东边远眺乾陵,好似一位睡美人,悠闲自在的仰躺在天地之间,高耸的北峰好似她微微抬起的头颅,笔直的神道好似她白皙的玉颈,郁郁葱葱的松柏好似她飘逸的长发,较低的两座南峰好似她浑圆挺立的乳房。从右边的侧门进入宽阔司马道,继续北行,徜徉其间,可看到在其两侧对称竖立着展现陵墓宏伟壮观,气势不凡的华表、翼马、鸵鸟、石马、翁仲等石雕。在司马道尽头的两端耸立着两座巨大的石碑,左侧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右侧则是李治的述圣纪碑。
“无字碑”是唐中宗李显为其母武则天而立的石碑,初立时,因其上未刻一字,故称为“无字碑”。它圆首方砝,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其上无字有两种说法:一是寓意着武则天功高盖世,无法用文字来记载;另一是说,武则天一生功过是非错综复杂,当时众说纷纭,无法评述,因此留由后人来评说。至到宋、金以后,有好事的文人学士在此游览后,即兴而为,在其上题诗刻文,多为“到此一游”之意。

与“无字碑”相对而立的是“述圣纪碑”,它是唐中宗李显的功德碑,因刻有武则天亲自撰写的碑文《述圣纪文》而得名,其内容主要是记述了唐高宗李治的生平史略和一生的“文治武功”,其上的铭文由唐中宗李显书写,字间填以金屑,给人以流光溢彩之感。述圣纪碑共七节,俗称“七节碑”,它由顶、身、座三部分构成,顶为庑殿式,碑身五节,由五块方石上下叠压而成,加上方形的碑座共七节,暗寓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种物质,比喻唐高宗的功德如日月星辰之光,普照天下,光耀千秋。值得一提的是,述圣纪碑成了中宗唐李显留下的唯一字迹,同时在帝王陵墓前立功德碑是武则天的首创,也为这种制度开创了先河。

过了“无字碑”和“述圣纪碑”上行就可看到六十一蕃臣像,只见其双手合拱,肃穆而立,排列整齐,左侧32尊,右侧29尊,出奇一致的是都没有头颅。据说,当时唐高宗下葬时,有61个国家的使臣前来参加唐高宗的葬礼,武则天为纪念当时的盛况,下令雕刻了这61尊外国使臣像,且在每尊像的背面都雕刻了国家、官职、姓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风化大都看不清楚了。这些头像之所以没有头颅,最惯常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在明嘉靖年间,
陕西省发生强烈的大地震,把这些头颅震掉了;另一种是说在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到乾陵游览时,看到有他们国家使臣的雕像在为中国的皇帝守陵而有失尊严,故将其头颅全部头打掉了。我比较相信后一种说法。不过无论那种说法,足可见当时万邦来唐的恢弘盛况,也可见唐时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艺。
走过六十一番臣像,登上一平台,只见在其中间蹲卧着两尊石狮,雄浑健壮,威严神圣,昂首挺立,似乎在引颈长啸,显示着大唐的威武和强盛。

在石狮的后面竖立着一块黑色的墓碑,约高2米,其上镌刻着五个大字“唐高宗乾陵”,这是陕西巡抚毕沅为唐高宗而立,据记载,原碑已毁,现在的这通碑石在清朝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在此碑的右前方还有一块墓碑,是1963年郭沫若为乾陵而立的墓碑,上书十二个大字“唐高宗李治和则天皇帝之墓”。
顺着甬道继续北行,就是蜿蜒曲折的登山小道,沿着游人踩出的土径崎岖攀援不久,就可登上梁山之巅。站在山顶,极目四望,只见村庄鳞次栉比,田野葱绿翻滚,阡陌纵横交错,尤其是放眼南边,乾陵全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其恢宏的气势,壮观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对乾陵全貌概括总结的那句:“东看美人,西看狮,南看神道,北看势。”
乾陵“两帝一陵一世界,三山一景一美人”,它既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它修建于盛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为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据史料记载,陵区地面建筑仿照唐代都城长安城营建,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部分,历时1300多年,乾陵宏伟的地面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仅有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的一百多件大型石雕,因此,乾陵素有“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章怀太子墓

从乾陵出来,步行穿过“百工坊”商业街,就到了乾陵东门游客中心,在此再乘坐景区观光车,大约经过十多分钟的车程,方才抵达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名为李贤(655年——684年),他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上元二年(675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以“忤逆”罪将其废为庶人,贬至巴州(今四川巴州县),文明元年二月李贤神秘的逝于巴州公馆,并葬于巴州城南化成山麓,终年31岁。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七月,李贤以雍王的身份陪葬至乾陵,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被追谥为“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墓的地宫建构与前面我们游览过的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其建造规模要远远逊色于前两者,可能是因为有珠玉在前或者是相似度太高,所以,对章怀太子墓已没有多少兴趣,匆匆浏览后便打道回府了。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墓室前的那副对联:“心在李唐傲骨不屈周武势,身处巴蜀英才未展帝王图”,这或许是对章怀太子最中肯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