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河边的错误》

标签:
杂谈河边的错误余华魏书均 |
分类: 影视片花 |
寻找“河边的错误”
现在的国产片不知怎么了,总是让人看不懂,前面有孔大山导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接着就是魏书均导演的这部《河边的错误》,更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使人一头雾水的两部影片,却在不同的年份都获得了平遥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费穆荣誉-最佳影片。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早期的同名中篇小说,为了有的放矢的观赏这部电影,我特别把余华的原著找来一读,虽然有些懵懂不清,但其基本的故事情节还是了然明晰的,我臆测这可能就是当时风行的先锋派小说的特色,刻意制造一些朦胧和未知,让人在读后陷入纠结的追思,可后来的事实表明,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并没有多少生命力,很快的,余华就回归到传统写作的轨道上,创作了让他名声大振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由此可见,先锋派的这种写法已经被时代所摈弃。
我对本片殷殷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据说当年张艺谋在读了小说《河边的错误》后,就计划将其改编为电影,他在找到余华协商购买版权时,余华婉拒了张艺谋要将《河边的错误》改编为电影的请求,而是拿出了他新写的小说《活着》,推荐将其改编为电影。后来的事实表明,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活着》确实大获成功,虽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至今未能公映,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国师”拍摄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且没有之一。而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魏书均重拾当年张艺谋未了的心愿,我想看看他会给我们展现一个怎样的《河边的错误》?
其实,《河边的错误》的故事相当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南方某个小镇,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刑警队长马哲竭尽全力追寻真凶的过程。而蹊跷的是,在马哲追寻真凶的过程中,又接连发生了三起的命案——与情人偷偷在河边约会的诗人王宏,像第一起被杀死的幺四婆婆一样被人用柴刀砍死;在马哲调查这起案件时,偶然发现具有异装癖嗜好的理发师许亮跳楼自杀;还有在河边曾目睹了幺四婆婆案发现场的小男孩也莫名其妙的被杀。这一系列的命案物证,似乎都指向了幺四婆婆收养的疯子,而令马哲陷入焦虑和困惑的是,疯子的杀人动机何在?这也是本片留给观众的最大疑惑,同时伴随着的疑虑还有:疯子是不是杀死幺四婆婆的凶手?王宏是谁杀死的?许亮为什么要自杀?谁杀了小男孩?小男孩为什么会被杀死?马哲到底有没有破案?马哲最后是否杀死了疯子?马哲在云南有没有立过三等功?一年后他与妻子、孩子的温馨生活是不是真的?这些本片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让人如坠雾里,陷入“看不懂”的迷茫。
客观地说,在读过小说和看过电影后,人们都会油然而生的追问:“河边的错误”是什么?”本片导演魏书钧的回答是:“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小说作者余华的答案余华更是离奇:“河边的错误是什么错误?我也不知道,就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错误”。余华在小说《河边的错误》结尾进一步阐述道:“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可真实永远都是一位处女,所有的理论到头来都是自鸣得意的手淫”。余华的这一解释更让人迷惑:难道你用“河边的错误”命题,都不知道“河边的错误”是什么?
我对“河边的错误”的理解是这样的:一、疯子在河边杀死收养他的幺四婆婆肯定是错误的,其中的动机和原因已成为其次;二、诗人王宏、理发师许亮和小男孩来到河边肯定是错误的,他们不幸成为案发现场的目击者,所以,他们才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他杀或自杀;三、马哲面对直指真凶的物证,依然执着的追寻着“疯子”的杀人动机,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正是这一理性的追寻才发生了后面的三起命案;四、马哲作为执法的刑警队长在河边杀死”疯子”肯定是错误的;五、或许就是余华所谓的宿命论,试图用理性或常理来解释河边发生的这一切本身就是错误的。
在电影和小说中,昭然表明河边最大的错误都是,马哲亲自开枪打死了疯子。所不同的是,在原著中,当马哲意识到法律对疯子无可奈何时,挺身而出,开枪打死了疯子,并在局长的安排和引导下,马哲自己也成了
说话颠三倒四的疯子,从而逃避了法律的惩罚;而在电影中马哲杀死疯子只是幻觉,他其实并没有杀死疯子,而是将疯子送进了疯人院,并因侦破这起案件被授予了三等功。面对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结尾,我觉得原著更贴近主旨和实际,疯子是形象,疯狂是状态,马哲追寻真相的疯狂和疯子毫无理智的杀人疯狂,是一体两面,或许这就是电影海报宣传的“没有答案,不如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