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感狱》

标签:
杂谈情感狱阎连科 |
分类: 读书感觉 |
逃离“情感狱”
——读阎连科的小说《情感狱》
《情感狱》是阎连科早期的一部作品,尽管他在《自序》中写道:“《情感狱》不是我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也不是我青少年时期的情感记录”,但我总觉得它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因为它里面的主人公就叫阎连科,因为它所叙写的内容就是《他家乡瑶沟的故事,还有如阎连科深情的感慨:“《情感狱》有我成长中的许多最为真挚的情绪,写作它时我曾经不停地微笑、呢喃或流泪”。
《情感狱》的书名很特别,也很蹊跷,“情感”何以成“狱”?原来这是作者对本书主题的一种揭示,作者将他所述写的乡村比喻为一座监狱,书中的主人公“我”——阎连科被囚禁其中,囚禁他的不是高高的围墙,不是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而是人们借以情感的重锤,对“我”的打压,使急切渴望逃离乡村的“我”,一次次怀揣希望而来,又一次次背负着失望而去,这一切都源于那刻骨铭心的贫穷。可以说,本书的主题就是逃离,“我”在逃离贫困落后的家乡,“我”在逃离人情世故的“情感狱”,也可以说本书的主题就是追逐,“我”在追逐权利,在追逐利益,所以,本书一共七章,前六章都是在详尽的叙写“我”刻意逃离的失败,追逐的落空,只有在最后一章,才简单叙写了“我”以命相搏后获得的追逐成功。
在本书中,“我”对乡村的逃离或对权利的追逐是,有成为村长秘书的渴望,有获得招工指标的希冀,有将来当上村支书的愿望,这一切不仅仅是“我”个人一厢情愿的意愿,而是全村人的希望和期盼,因为,如果“我”获得成功,就可能会给他们瑶沟村赢得一定的话语权,谋得些许的福利,即“可多要几百斤返销粮,遭遇不公时能有人帮助说句公道话,可以打赢被人欺负却从来没打赢的官司”,所以,才会有全村人举全力来拯救一个失学的少年的壮举,才会有八十二岁的队长父亲卖掉棺材来集资的惊骇,才会有二姐违心嫁给支书小儿麻痹外甥的无奈,才会有父亲自愿被批斗的心痛,甚至还有“我”设计先陷害而后又救助支书女儿的不轨行为......但这一切,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改变“我”的命运,都没有达到众人期盼的效果,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穷,是因为卑微,更主要的是因为这是一个人情世故的社会。
说实在话,在读完本书第二章《洪水卷走的透明十二岁》后,我就感到生厌,有点读不下去了,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繁琐,比喻过多,景物描写密集,甚至掩盖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线索、人物和故事混沌不明,似乎就是刚刚读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叙述的故事也毫不关联,就是第二章中叙写的情节也频频断裂,不时的有作者插叙、补叙的段落,但总让人在读时有生吞硬咽之感,当时我以为这是阎连科早期尚不成熟的作品,后来,才知道《情感狱》是由他的六部中篇小说再加了一个尾声改造成的长篇小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读时有佶屈聱牙之感。
阎连科虽然曾说:“《情感狱》不是最好的一本,它的语言、叙述、技巧,都还显得稚嫩或笨拙,我格外地对它偏爱,就如收藏家偏爱一件最为粗糙的器物一样”,但我觉得阎连科之所以“偏爱”它,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件年代久远的粗糙器物,而是因为它依然生发着现实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