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三毛》

标签:
杂谈三毛礼物书信 |
分类: 读书感觉 |
三毛赠予我们的礼物
——读三毛的《亲爱的三毛》

在读完三毛的《哭泣的骆驼》后,我就喜欢上了三毛,具体来说,就是喜欢上了她洒脱清丽的文字和耳目一新的故事。由此,在心里一直挂念着,随后,找来早先束之高阁的《三毛全集》,一翻,共十一本,尚未拆封,浏览封底勒页的全集目录两遍,独缺《哭泣的骆驼》,不禁一惊一喜一问:难道我读的《哭泣的骆驼》恰是三毛最后写的一本书?在这十一本书中,我来回翻寻着,最后把这一本《亲爱的三毛》确定为我读的三毛的第二本书,大约是因为它别致而又亲切的书名吧!
本书共64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心》和第二部分《亲爱的三毛》都是三毛在台湾刊物上开辟的书信专栏结集,第三部分《随想》是三毛以诗歌的形式对生活恣意而哲理的一些“随想”。
三毛对书信有她特别的认知,这或许是她在刊物上开辟书信专栏与读者交流的初衷,我觉得,也可以看做是她这本书结集出版的原因,她认为:“透过书信呼应的方式,加上声音,我们人和人之间,所竖立起来的高墙,能够成为透明的,或说,不必那么晶莹剔透,或而有些光线照亮一霎间幽暗的心灵,带来一丝欣慰,然后再不打扰,各自安静存活。”
这本书大多是三毛对青年人常见的一些问题的解答和释疑,但通过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到三毛为来信者照亮的心灵或者是驱走的幽暗,而感到的是三毛的思想内核,以及她的生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有助于喜爱三毛的人们走入三毛的内心世界,对三毛有一个全新而全面的了解。
三毛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一个以本身生活为基础的非小说文字工作者,要求自己的便是如何以朴实而简单的文字,记下生命中的某些历程。”这可能就是三毛文章真实、质朴、自然,常常在日常中见真情,在平实中显哲理,拥有广泛读者的原因。
三毛的生活观静谧——“我十分安然于一本好书,一个长夜和一杯热茶的宁静生活”;“安静是化解苦痛的方法”;“快乐的泉源来自每一个人的内心”;“一个美丽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便可以达到”。
三毛的人生观豁达——“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是'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
三毛的生死观犀利——“死并不是解脱,而是逃避”。
三毛爱情观真挚——“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
三毛的朋友观清淡——“朋友中之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细水长流;知心朋友,偶尔清谈一次,没有要求,没有利害,没有得失,没有是非口舌,相聚只是随缘,如同柳絮春风,偶尔漫天飞舞,偶尔寒日飘零”。
三毛“浪迹天涯”的原动力“是求知欲,是自信,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对大地万物的那份欣赏”;三毛不断向上、奋斗、抗争的力量来自于“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
三毛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她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她认为《红楼梦》和《水浒传》,这两本书是“白话文学中极易引人入迷的两本好书”;他对读书人有冷静的观察和客观的分析,她把读书人分为三类,即,为消遣而读书的人,为兴趣而读书的人,为事业而读书的人。
三毛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写作者,她认为写作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所观察、所体验、所感动的真实人生”,她把写文章比喻为建筑,“结构是一部分,建材是一部分,外观是一部分,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个写作的基本要素,而这其中,都是生命。”尤其是三毛对写作思路或者说是灵感“酿”的过程,不仅精辟入里,而且使我感同身受:“所谓写作,事实上脱不了一个酿字,心中有所感,有所动的题材,不要急着就伏案,急不得,将材料放在脑子里慢慢用时间和思想去酝酿它,自己反反复复地在心中景文章编制,等到时机成熟了,不写都不成,这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灵感来了,出来必然不会太坏”。
“在这个日渐快速的时代,我张望街头,每每看见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行过,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里,不知不觉也变成那其中的一个。他们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影子。”这是三毛在看到芸芸众生后的自我反省,这是三毛不愿流俗,不想平庸的内在动力,她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做一个让人仰慕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三毛做到了!
三毛在写下这本书的这些内容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相对于她后来定格的四十八岁来说,的确是步入了夕阳的残生,所以,她似乎有先知先觉的说:“我愿在这步入夕阳残生的阶段里,将自己再度化为一座小桥,跨越在浅浅的溪流上,但愿亲爱的你,接住我的真诚和拥抱”。这是三毛开辟专栏与读者通信的情愫,也是这本书结集出版的理由,或许还是三毛赠予我们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