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

标签:
杂谈北师大莫言余华 |
分类: 影视片花 |
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是赵小鸥、赵小溪兄弟俩以北京师范大学为背景拍摄的一部文献纪录片,也是一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无负今日”的励志片。
这部影片是我喜欢的类型,因为它既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又不乏现代的情趣,总能给人以哲理的思辨和深刻的启迪。
《无负今日》选取了百年北师大的三个重要节点,即五四运动时期的“大学”,改革开放时期的“师说”和新时期的“青春”,将其连接在一起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无负今日”,阐释这一主题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件件发人深省的故事。
“大学”的篇章发生在风起云涌的觉醒年代,一次次的相遇碰溅出一系列的思想火花。鲁迅与黎锦熙在课堂上相遇,他们的话题是白话文,黎锦熙用《新著国语文法》规范了白话文的语法,鲁迅用《呐喊》践行了白话文的流行;鲁迅与女学生在校园里相遇,他们的话题是希望,当学生问鲁迅什么是希望时,鲁迅仰望着直射的阳光答道:“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这不就是对“无负今日”最好的解释吗?黎锦熙、钱玄同、学生、市民等与梁启超相遇在操场上,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董的梁启超在发表着慷慨激昂的演讲,当台下的普通百姓反问学生“任公的演讲,读书人听得,我们就听不得”时,我才理解了本章标明为“大学”的含义,大学不仅仅是四堵墙围着的校园,而是林林总总的社会,大学不仅仅是对校园里学生的教育,更是对社会民众的引导。
“师说”的篇章发生在拨乱反正的变革时代,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掀起波浪时,北师大的校长王梓坤与当时北师大的“七君子”提出了设立教师节的倡议,此举是为了恢复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此举是为了让青年教师们“肩住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地做人”,此举也是为了未来无数学子受到更好的教育。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最欣慰的当属时任北师大校长的王梓坤,因为他对师恩有深切的体会,他对师道有深刻的感悟,四十多年前,正是他的小学老师黄少诚的鼎力相助,才让他这个已经辍学的大山里的孩子重新获得了求学的机会,从而才有了走出大山的希望,所以,王梓坤的“师说”是:“耕耘在今日,收获在未来,老师是用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人”,“如果你想要这一生不辜负你们的母校,不辜负你们的青春,请你们一定要记住四个字——无负今日”。
“青春”的篇章发生在蒸蒸日上的新世纪,发生在春风荡漾的北师大的校园里,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两位撑起中国当代文学半边天的人物莫言和余华,一位在北师大最负盛名的“曦园”里,把玩着油光铮亮的小铜驼,追思着一代大师启功的过往,在青年学子的恳求下,在余华的《活着》上签下青春飞扬的“莫言”;一位在文学创作的课堂上,坦露着自己创作《活着》的心路历程,阐释着“活着”的含义:“活着是汉语里边最有力量的词汇之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着活着给你带来的一切。”这其中就有青春,这其实也就是青春,“青春是韶华,不可辜负,但同时青春也是从过往走来,流淌向未来的。没有过去,青春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未来,青春便没有希望之光。处于过去和未来之间,想要把握住现在的青春,就是要——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是首任的北师大校董梁启超在1925年为北师大学生的赠言,本片以“无负今日”为题,以“无负今日”为要,继续唱响着“无负今日”之歌:
昨日已逝,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
今日者,当下也,此刻也。今日者,居于宇宙时空之中。此中者,菲庸庸碌碌,不进不退之中,实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中,有昨日之积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
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一切事业皆自今日始,一切学问皆从今日作,一切法想皆与今日起,一切志向皆在今日立。今日自强,则明日宏阔;今日蕴聚,则明日丰沛;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
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今日之美,譬犹阳春,新笋初发,雨露氤氲,万物喷薄,时序更新,昔时勉励,岁不待人。今日之华,譬犹年少。宝剑锋铓,青春乐好。死生亦大,忽然将老,有花堪折,莫待枯槁。
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无今日之苞蕾,则无将来之繁花;无今日之土石,则无将来之重嶂。
识今日之有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支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
今日之实,譬犹开卷,革旧兴智,求索修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一朝一夕,即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不负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