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印度河上游》

(2022-11-09 10:06:53)
标签:

杂谈

毕淑敏

西藏

分类: 读书感觉
追忆最活泼、最清晰、最健康、最敏锐的青春年华
——读毕淑敏的散文集《在印度河上游》《在印度河上游》

《在印度河上游》是“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中的一本,它的作者是毕淑敏。
毕淑敏是“老三届”中最小的一届,即68届,时年16岁的她没有上山下乡,而是到西藏当兵去了。本书就是毕淑敏对她在青藏高原骑兵支队当兵经历的回顾,她把“一生中最活泼、最清晰、最健康、最敏锐的年华,稀释在高原缺氧的空气里,沉淀在冈底斯喜马拉雅喀喇昆仑的石缝里了”,毕淑敏对这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慨叹道:“不能说悔,悔不得啊!每当忆起那里,心就因被迫恢复稚嫩而痛楚,之后是成分复杂的叹息。”
本书共35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女兵”记述的是她初次进藏的感受,重点凸显的是一个“初”字,如,初次进藏的过程,初次入藏的体验,初次“生炉子”的惊险,初次烤羊肉串的奇异,初次制作花生糖的奇妙,初次学射击的惊奇,还有初次入藏后的一系列趣闻轶事,如,妙方治疗高原反应带来的唇裂,简陋制作“碗里的小太阳”——煮大枣,设法用回形针固定被风吹走的帽子,由“特殊摄影师”拍出的特殊照片,巧妙购买心仪的“藏族花围裙”等等,总之,这一部分体现的是作者的懵懂和好奇,还有几分自得其乐的快意,我感到,毕淑敏青涩的年华之所以能与茫茫雪原,咧咧寒风相融,完全凭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和火一样燃烧的热情。
第二部分“情系昆仑山”用回忆的笔法再现了“在印度河上游”的特殊生活,重点凸显的是对昆仑山,对西藏,对军营的情。有“18岁姐姐”的真情,有“制花圈”的悲情,有“你永远也不要说”的隐情,有对“信使”老兵的哀情,有“雪线上”惊现“蛋花汤”的憾情,有昆仑山出核桃的奇情,有在“昆仑山上看电影”时的心情,有葵花在昆仑山上奇葩生长的风情......总之,这一部分让人感到的是作者对青藏高原,对军营生活,对那个年代,殷殷眷恋的深情和心心念念的牵挂,因为她把她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的印度河上游。
第三部分“圣洁女天使”是作者对她首次从医经历的回顾,有“第一次打针”的紧张和粗心,有第一次扎针的被迫和无奈,有第一次用听诊器为牧民听膝盖的欣慰,还有亲历“天葬”后,对生命可贵的感悟,在雪地“拉练”里,透彻生活的艰辛,特别是最后一篇《在陵园的台阶上吃糖》最为凄厉,作者在高原上为一位阵亡的班长做最后的梳洗、更衣,以及收存遗物,格外令人寒心,最为令人感动,作者直言她“被刻骨的悲伤击中了”,其实被悲伤击中的还有不寒而栗的读者。
毕淑敏用“在印度河上游”做书名,意在强调这是她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的特殊经历。自然,这样的经历让年轻的作者饱尝了非凡的艰辛和苦难,但却给了她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使她有缘“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从中她顿悟了“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的天机,这样,使她成为一个“眼界开远,心胸阔大,不拘一格,荣辱不惊”的人。“在印度河上游”应该是毕淑敏人生难得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想,这也是她写作《在印度河上游》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电影《X》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