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女王》

(2022-09-14 10:18: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影视片花
君主制的救星
——观斯蒂芬-弗雷斯导演的电影《女王》
电影《女王》

      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仙逝,96岁,可谓寿终正寝,这让我想起了那部名为《女王》的电影,遂找来重温,或许这是对女王的最好悼念。
     本片上映于2006年,随后在2007年,它就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提名,最终,在片中饰演女王的海伦-米伦以精湛的演技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
     本片被冠以传记片的类型,其实,它只是对女王一周生活的再现,真实叙述了女王在重大时刻、危急关头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魄力,也从另一个截面透视了女王能够统治英国长达七十多年的原因。
     1997年8月30日,已经与查尔斯王子离婚一年之久的戴安娜王妃在巴黎遭遇车祸,不幸身亡,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女王和她的王室表现出了反常的静默——不露面,不表态,不发言,其原因是,戴安娜已经与查尔斯离婚,她不是王室成员,而民众和媒体却群情激昂,对王室的这种态度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是正是戴安娜与王室的婚姻将戴安娜推向了深渊。这一水火不相容的对立情绪让刚刚上任三个月的布莱尔首相坐立不安,这也正是对革新派首相的真正考验。
      影片通过女王与布莱尔首相的三次通话,集中展现了女王对戴安娜事件态度的转变过程,同时也表现了布莱尔首相思维清晰,步步深入,切中要害,调和矛盾的能力。
      第一次通话布莱尔向女王表明了自己对戴安娜的态度:她为人高调,深受欢迎,王室应该致敬她的生活和成就,致敬她的母亲身份,并特别强调若给戴安娜举行私人葬礼将无法让民众共享悲痛。而女王态度强硬,没有丝毫的商量余地,坚持认为:戴安娜不是王室成员,戴安娜的葬礼是斯宾塞家族的私人葬礼,她既不露面也不表态。随后,布莱尔没有臣服于女王的态度,而是公然发表了电视讲话,认定戴安娜是“人民的王妃”。
      第二次通话布莱尔首先向女王反映了民众对王室的不满情绪,其次向女王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在白金汉宫和其他所有皇室府邸降半旗,二是女王尽快离开巴尔莫勒堡,回到伦敦,三是女王要亲自前往戴安娜棺前表达敬意,四是女王要通过电视直播向英国民众和世界发表讲话。但女王依然沉默,不过有所改变的是,女王表示她和她的王室可以以静默的方式哀悼。
      第三次通话布莱尔中肯的向女王反映:民调显示百分之七十的人认为女王的行为已经危害了君主制,现在英国四分之一的人支持彻底废除君主制。其实,布莱尔在向女王说明的是,戴安娜事件已经不在是关乎戴安娜个人恩怨的小事,而是已经成为危及英国王室存亡的大事。这对女王来说是震惊的,也是直击要害的,所以,聪明而睿智的女王以大局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在“责任第一,个人第二”的信念下,她遵循了布莱尔首相的规劝,立刻飞回伦敦,及时发表了对戴安娜哀悼的电视讲话,并率领王室成员参加了戴安娜的国葬,从而扭转了危局,赢得了民心。
       本片中有一意象化的表达,女王在戴安娜事件极度煎熬的压力下,不知该何去何从时,独自坐在山间的小溪边抽泣,这真是“为王者无安定”。忽然她扭头看到那只传说中漂亮的牡鹿,一脸吃惊和欣喜,紧接着远处传来一声枪响,她赶忙挥舞着双手,吆喝着将牡鹿赶走,当牡鹿缓缓离开后,她才匆匆拭去脸颊上的泪滴,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这表明女王也是人不是神,她有情感,也有爱心,这一意象也是本片女王态度转变的分水岭。
      在本片的末尾,布莱尔首相的妻子调侃布莱尔说:布莱尔是“君主制的救星”,但我觉得,英国君主制的真正救星是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正是她的隐忍、从容、大度、睿智,让她成为英国最长寿、在位最久的君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