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总结(2021)(一)

(2022-04-24 21:57:58)
标签:

杂谈

读书总结

2021

分类: 读书感觉
                                            读书总结(2021)(一)
     2021年,我共读了13本书,约420万字。
1、《陈独秀风雨人生》(朱洪)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31.1万字
2、《道光皇帝》(喻大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26.2万字
3、《经典张爱玲》(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约30万字
4、《遥远的救世主》(豆豆)作家出版社(2005年5月)46万字
5、《刘震云精选集》(刘震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8月)35万字
6、《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梁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23万字
7、《叛逆者》(畀愚)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6月)17.2万字
8、《行走人生》(毕淑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17万字
9、《刘震云自选集》(刘震云)现代出版社(2005年8月)约30万字
10、《目送》(龙应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约25万字
11、《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17.9万字
12、《受戒》(汪曾祺)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年1月)19.8万字
13、《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大众文艺出版社109.4万字
这13本书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刘震云系列3本。
《刘震云精选集》精选了刘震云的九篇中篇小说,有通过对比来彰显主题的《塔铺》和《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有揭示人性优劣、卑贱或丑恶的《新兵连》、《单位》和《一地鸡毛》;有充满历史感、沧桑感和厚重感的《一九四二》、《口信》和《头人》;还有不知所云的最后一篇《非梦与花朵》。总之,刘震云这些早期的作品在语言上给人以恣意横流,顺畅通达的快感,在思想上给人以透彻鲜明,掷地有声的立论,同时,时时刻刻透露着对现实的针砭和对人性的揭示,这也形成和奠定了他在文坛独树一帜的风格,尽管后来的小说形式有所改变,但其浸透在血脉里的作家的责任没有改变。
《刘震云自选集》汇集了他比较有影响力的两部中篇小说《一腔废话》和《手机》。读完《一腔废话》像读完《非梦与花朵》一样,如坠雾里,似游梦中,不知所云,既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而是在一个叫五十街西里的地方,一群富于幻想的人们疯疯癫癫的说着“一腔废话”,做着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事情,在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后,他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原点。刘震云的《一腔废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篇不折不扣的“一腔废话”,一度让我对自己的智商都产生怀疑。小说《手机》是电影《手机》的母本,这两相比较,虽然电影《手机》要比小说《手机》的影响力大了许多,但其思想精髓仍在小说里。刘震云及时敏感的捕捉到了“手机”这一新兴通讯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小说的主人公严守一是一位电视台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他主持的节目“有一说一”以说真话见长,而在实际生活中严守一总是在不停说着假话、谎话和大话,掩盖着自己的真实,特别是当这些谎话与手机连在一起时,手机就变成了手雷,把他的生活炸的支离破碎,把他自己炸的体无完肤。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继《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刘震云第一部以女性为视角的长篇小说。本篇貌似与《秋菊打官司》雷同,都是在讲一位农村妇女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历尽千辛万苦上访的故事,但《秋菊打官司》重点展现的是“秋菊打官司”的过程,由此想说明的一位农村妇女的顽强和不屈,而《我不是潘金莲》是通过一位农村妇女的上访要还自己一个清白——我是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更重要的是通过李雪莲上访的轨迹,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代官场的丑恶和腐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一本当代官场现形记。本篇按刘震云的说法是短篇小说《塔铺》女主角生活的延续,这正如《手机》是《口信》的延伸一样。刘震云好像特别喜欢这类从短篇延续到长篇的写法,给人的感觉是,短篇只是个引子,长篇才是主体。本篇小说结构特别,两个序言占了16万字,而正文仅有1万余字,不知其因何在?是有意标新立异,还是另有隐意?不管怎样,本篇的序言创造了历史上的序言之最。
                                读书总结(2021)(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国女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