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克难坡”

标签:
杂谈克难坡阎锡山第二战区司令部 |
克难坡游记

克难坡,又名克难城,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的司令部。从壶口瀑布沿着黄河一路向西,经过一段险峻的盘山路,抵至山顶,就来到了标有“克难城”三字的隧洞前,这就是克难城的入口,也是进入克难城的必经之路,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穿过有点幽暗的隧洞,即刻一片豁亮,下坡前行就进入了克难城的中心地带一新沟。在一新沟沟口的北面是一排石窑,即阎锡山命名的实干堂,也就是当时的会议室,从中间的过道分开,东西各一,宽敞明亮,现在已被辟为第二战区历史史实的展览室。在实干堂的前面是一大片开阔地,相当于现在的广场,在广场的南边建有烘炉台,这是阎锡山每天早上举行早会发号施令的地方,也是当年阎锡山“烘炉训练”的主要场地。

穿过实干堂中间的过道,就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司令部在此的核心机关——八大处,这也是一排窑洞,不过比前面的实干堂要狭小和简陋了许多,当年第二战区的参谋处、机要处、军需处、军务处、副官处等八大机构就是在这里办公的,可以说,这里就是当年第二战区的命脉,也是第二战区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在八大处的后方,也就是在一新沟的正北面,有一座克难城最为庄严的建筑,即忠烈祠,是阎锡山为纪念在山西抗日战场牺牲的高级将领而修建的祠堂,这里陈列着17位抗日英烈的牌位,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幽静肃穆,与前面的万能洞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其门庭的四根柱子上刻有两副对联,一幅是对抗日英烈们为国捐躯精神的褒扬:”千秋庙貌光华胄,九曲涛声壮国魂“;另一幅是对英烈们的无限怀念和敬仰:”百战鼓颦思壮士,三河袍泽仰英灵“,不难看出,这两幅对联正是阎锡山对尚处在抗日烽火关键时期的第二战区的将士们的激励。


从西新沟再向南走不多远,就到了克难坡的后山,阎锡山在此建有一座石亭,命名为“望河亭”,意为站在这里可以俯瞰黄河,收复河山。这座全部用岩石砌就的三间厅房,坐东朝西,的确面向黄河,据说,阎锡山经常在此登高望远,感叹世事,抒发情怀,亭前石柱上的那幅对联或许就是他当时借景生情,雄心壮志的写照:“裘带偶登临,看黄河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阅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在望河亭的背后有一匾额,刻着“北天一柱”四字,据传,是修建克难坡的工匠们专门为阎锡山所题,可看,在抗日烽火正盛,中华民族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国人们对阎锡山所寄予的厚望。
克难城原名南村坡,1940年5月8日阎锡山进驻后,忌讳其“南村”音近于“难存”,遂将其改名为克难城,寓意为“克服苦难”。阎锡山根据这里的自然地形,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这里修建了99孔石窑洞和2000余孔土窑洞,最盛时这里可容纳两万余人居住。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在这里实行了“中的哲学”、“物产证券”、“按劳分配”等主张,推行了“兵农合一”、“田赋征实”等政策,举办过若干期“烘炉训练”,召开过“古贤会议”、“安平会议”,还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此多次会晤,共同商讨抗日民族大计,可以说,克难坡既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的司令部,也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时至今日,虽然历尽沧桑,乾坤巨变,但它的历史价值依然璀璨生辉,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