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可穿戴遭遇身体:两面夹攻!

标签:
it |
不管是谷歌眼镜、还是三星的智能手表,或者已经烂大街了的各种智能手环,对大部分公众来说,这些可穿戴设备都是玩物。跟层出不穷的智能手机相比,这些东东卖得并不好。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去年,医疗类智能设备心率检测器与活动检测器的出货量远高于智能手表。
这让我们看到了可穿戴的另一条路线:移动医疗设备。在这个领域,英雄不问出处,几路人马刚刚出发,就碰到个尴尬事。
http://s15/mw690/001nIacrzy6HsQ1Zixg7e&690
硬件不过“硬”
2013年下半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智能电子血压计,主要是几个团队:
久安医疗在美国硅谷组建团队研发的ihealth;华阅数码的跨界产品MUMU;前IBM架构师刘菁一手设立的康康;由OEM制造商转型移动医疗的乐心。
中国的高血压人群已经超过3.3亿,即使其中只有一半的人需要购买电子血压计,按一台平均300元计算,这也是一块500亿元的大蛋糕。
所以,无论是传统的医疗器械制造商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希望能分一杯羹。
但是这第一步,就有点让MUMU挂不住,在医院的一个测试中,MUMU的产品多次出现关机/数据失常等非常不稳定的现象。
这是今年1月份的事,《消费者报道》杂志在广州珠江医院征集志愿者进行一项电子血压计准确度测试。把百度Dulife平台上销售的MUMU、乐心各一款智能血压计,以及知名的医疗设备厂商欧姆龙与松下生产的传统电子血压计。
测试结果显示,MUMU和乐心的两款智能血压计均在准确度测试中击败了知名品牌松下。但MUMU的稳定性较差,几个组的志愿者在测试中,MUMU的智能血压计多次自动关机、或者数据显示紊乱,让检测方多次更换设备。另外,与之配合操作的移动端APP也存在不少漏洞,使用中出错率偏高。
从OEM厂商转战智能领域的乐心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都很好,但是乐心产品的外形跟传统电子血压计没什么两样,很难让人相信这种“可穿戴”跟谷歌眼镜/三星Gear手表在同一个领域。
医疗可穿戴是个伪概念吗?
康康血压计CEO刘菁就曾表示,在医疗领域里数据的准确性与设备的轻便性难以兼得,只能牺牲后者以保证准确数据这第一大要素。
乐心医疗CEO潘伟潮认为,移动医疗设备不需要过分追求可穿戴的特点。智能医疗产品的核心在于方便用户使用、帮助用户解决健康问题。区别于运动类型的可穿戴设备,智能血压计并不需要24小时佩戴监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需要通过一天1-2次的测量来了解自身的血压状况,因此,可穿戴概念对于电子血压计来说意义不大。
两种意见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
康康血压计诞生不过一年多,创始人刘菁此前在IBM负责IT咨询架构,这是一个完全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刘菁也频频地出席各种可穿戴的论坛/大会,咬定自己的可穿戴烙印。
潘伟潮最早是电子产品的硬件工程师,后来把血压计的OEM制造做得很大,给德国博朗贴牌。但是他认识到只做制造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在香港设立了研发中心,尝试把互联网技术和概念带给传统制造。也许是从血压计专业出身吧,潘伟潮更看重和医学机构的战略合作,他认为家用医疗设备要进步,需要汲取医疗行业的最新技术。
医疗大数据的诱人前景
和“玩物”的可穿戴设备不同的是,医疗可穿戴设备直接面对的是人的身体健康。它生产的信息流是关于人体健康的各种数据,这要求它首先非常准确,否则就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血压、血糖等人体信息无法被直接感知,只有通过医疗仪器的测量读数才能得到真实的身体状况。而从这一点来看,包括电子血压计在内,智能医疗设备的准确度至关重要。
医疗系统是个封闭的权威性非常高的领域,消费者手头的这些便携式医疗设备及其产生的数据能够得到医生的认同吗?这是个问题。
不过就血压计而言,传统的水银血压计已经很少医生使用了,大部分医生都在使用便携的电子血压计。
潘伟潮分析,尽管高血压人群对电子血压计有一定的依赖性,但目前急需突破的是对用户的教育,即引导消费者关注自身健康、慢性病与亚健康防治。移动医疗设备的出现对此贡献不少:智能血压计具有的测量提醒功能、数据同步分析功能都在逐渐改变着消费者的旧有观念。
如今在智能血压计品牌里,MUMU、乐心均与百度云有合作。这不仅意味着用户测量的血压数据可以在云端上永久存储,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平台更会整合来自用户、医院的数据。进入移动医疗时代,包括智能血压计在内的移动医疗设备将会成为医生的好帮手,既能实现跨地域诊断,也可以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预防。
如果未来的消费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各种智能医疗设备日常监控自己的身体,在医院可以用配套的APP上的数据和统计图形和医生讨论自己的病情,整个医疗体系的权威僵硬以及由此引起的医患矛盾,都可能被颠覆。
这也许才是智能医疗设备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