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南亚文物(一)

标签: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南亚佛教犍陀罗 |
分类: 欧洲 |

33号展厅的全称是“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从中国文物无缝对接到南亚文物。
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该地区是许多古代和现代语言的所在地,例如梵语、泰米尔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在那里流行的多种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和基督教信仰等。
印度湿婆神雕塑,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约1100年。
湿婆(Shiva)不仅是印度教的毁灭之神,也是舞蹈之神。湿婆神在火圈中跳舞,象征着每一个宇宙周期的开始与结束。印度南部泰米尔语区的奇丹巴拉姆寺(ChidambaramTemple)特别记录了这个关于湿婆的传说。雕塑制作中的脱蜡铸造工艺在朱罗王国时期(Cholaperiod,公元8-13世纪)被磨炼至最完善。


穿过湿婆神雕塑,进入一个神奇瑰丽的天竺世界。
佛教艺术史上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时代,分别是贵霜帝国时期和笈多王朝时期。佛像的范式,基本就在这两个时代定型,然后传遍了东方。
贵霜帝国时期的佛祖像。贵霜帝国的创造者是大月氏人。是的,就是中国汉朝历史里经常出现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他们为了躲避匈奴,西迁到印度北方,建立了雄踞一时贵霜帝国,并选择了佛教为自己的信仰。他们创造出来的佛教艺术被称为犍陀罗风格。
这一尊佛祖像的侧颜特别美,经常出现在大英博物馆的各种宣传册上。佛祖头上高耸着肉髻,这是佛祖的宝相之一,肉髻上有着小波浪一般的碎发;颜面高鼻深目,看起来很像是西方人;衣袍雕饰得特别立体,有下坠感。

这尊佛祖的左侧,还有三尊犍陀罗风格的佛像。这些佛像都有相似的特点,而且,总有一股子浓浓的希腊雕像的感觉。尤其是这尊妇女像,是不是特别像希腊雕塑里的形象?
没错,早期佛教艺术受希腊艺术的影响非常大。说来大家可能想不到,这种影响是亚历山大大帝带来的。在大帝东征之后,许多希腊移民来到了东方,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身在印度的希腊移民接受了佛教,并用希腊的哲学和艺术改造了佛教。犍陀罗风格便是建立在草原文化、希腊文化、佛教文化上的混合艺术。

印度人对希腊艺术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越早期,希腊味儿越重;越晚期,他们使用得就越熟练,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更早期的希腊化佛教艺术,可以在犍陀罗雕像右侧的展区和南亚展厅内侧的玻璃房间里看到,也非常精美。
犍陀罗造像的左侧,有两尊笈多王朝的佛祖像。这两尊佛像的面目东方了许多,艺术风格上也更成熟、更独立。笈多王朝的佛像艺术主要分成两个风格,一个叫秣菟罗风格,一个叫萨尔纳特风格。我们面前的这两尊是萨尔纳特风格的。这两个风格有个非常好认的差别,就是一幅。大概因为政治中心南迁后天气比较热,贵霜时代佛像身上厚重的袍子在笈多时代不见了。有一个词形容秣菟罗风格的袍子,是“曹衣出水”,说的是衣服雕刻得像沾了水后贴在了身上,这只有很轻薄的袍子才能呈现出这种效果。而萨尔纳特风格干脆就省掉了对衣服纹理的描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请注意佛祖的手,佛像的手摆出来的姿势有固定范式,是有特殊含义的,这种固定范式被称为“手印”。上图的佛右手平推,摆出“不约我们不约”的姿势,叫“无畏印”,可以给信徒力量让他们不会畏惧;下图双手配合,摆出的手印叫“转法轮印”,代表佛祖得道后初次向信徒讲法。

早期希腊味儿很浓很浓。
前一篇:【英国伦敦】圣詹姆斯区街头(上)
后一篇:【英国伦敦】圣詹姆斯区街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