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

标签: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五色土中山堂 |
分类: 北方地区 |
2021年7月28日
北京市中山公园

陶醉在北京夏季醉人的、娇翠欲滴的绿色中,不由得连拍多张。
忽略了五色土,径直来到了中山堂前,未开放。
拜殿(中山堂)位于祭坛北,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拜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台基高0.87米,建筑面积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改为中山堂。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


格言亭上无格言。
格言亭位于北坛门外,全亭为白石筑成,直径6.6米,高约8米,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栏杆是以12个球型石墩分4组,每组3个,中间用铁管相连,四周有出口。8根石柱内侧刻有先人格言一则,这些格言寓意多为治病救人,故又称药言亭或药石亭。
此亭为1915年朱启钤的好友、时任总统咨议雍涛,出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捐资兴建,是全园唯一一座西洋式亭子。原建在南大门内,后因建“公理战胜”石坊,1918年移至此处。1955年8月因认为这些格言不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公园奉令将格言亭八根石柱上的字迹全部磨掉。


绕到了中山堂的背面,还未发现社稷坛五色土的踪影,我反复查看手机地图,社稷坛应该在中山堂的南面。为了不留遗憾,我只好跟同伴解释后又冒雨走回头路,终于发现这一大片就是社稷坛的五色土,怪自己只看了网上的文字介绍,而没有看过相关图片,所以有眼不识泰山。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与土平。




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壝垣总周长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门洞高2.8米,宽2.55米,门柱高5.45米,门槛高0.18米,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今日已无存。


前一篇:【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山像
后一篇:【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