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河北博物院的古中山国(一)

标签:
古中山国中山王游牧文明河北博物院战国雄风 |
分类: 北方地区 |
2021年7月23日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博物院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400件(套),占用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古国风貌”分为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王陵6个单元,展示了中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本篇照片拍自第一展厅。闭馆时间临近了,浏览匆忙,拍照潦草,请见谅。
中山王厝铜方壶,酒器和礼器。铜壶带盝顶形盖,盖顶四面坡各有一个镂空云形钮。壶为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高圈足。壶身周正,棱角分明,四角的肩部各铸有一条神采飞扬、昂首攀爬的立体夔龙。壶腹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兽面狰狞,双晶倒竖,眉须涡卷。壶的四周刻有优美流畅的铭文450字,是一篇优秀的战国书法作品。
据铭文记载:中山王厝十四年,中山伐燕获胜后用燕国的青铜器熔铸此壶。铭文颂扬了中山国伐燕的战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和立国安邦的道理,其中特别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复制品),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
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


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唐县北城子战国初期墓出土,器身椭圆,深腹,小平底,矮圈足。匜的流口为兽头状,兽耳挺立,双睛镶嵌绿松石,兽口张开形成流口,憨态可掬。兽身两侧饰铺首衔环,颈下有一环,尾部有一兽形鋬。匜的上腹铸两周凸绳纹,绳纹间为蟠虺图案,绳纹下作三角兽面纹,圈足外表作绹索纹。器身硕大,造型浑朴生动。通流长37、宽34.5、高34.2厘米。

铁火盆,是迄今出土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铁器,铸造精良,重量为74.1公斤。中山王cuo墓出土。
金戈鐏,是中山王铜戈所用之鐏,用纯金制成。上端为筒状圆銎,用以插柲,下端为八棱形,便于手握。近口处和中腰处镶有银箍。鐏上装饰两条方向相反的龙,龙眼用银和蓝琉璃镶嵌。一条龙向下爬,用白银镶成一对树枝状龙角,身上刻划羽翼纹,面和腹部为鳞纹,耳部为毛纹,背部为斜方格纹;另一条龙向上攀,以银镶嵌双翼,刻划出双角和附有毛纹的额、耳部,龙身刺鳞纹。两龙外表均有无数针刺花纹,工艺十分精巧。中山王cuo墓出土。

圆形猎帐中心铜柱帽,近似蘑菇状,圆形鼓顶帽上有15个鸭头状卡环,可以栓索;帽顶下部为圆筒状銎,可安插在高5米左右的大圆柱上。


圆形猎帐中心铜柱帽,近似蘑菇状,圆形鼓顶帽上有15个鸭头状卡环,可以栓索;帽顶下部为圆筒状銎,可安插在高5米左右的大圆柱上。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平山县穆家庄战国初期墓出土,文物上的纹饰生动刻画了中山国的狩猎场面。。狩猎纹铜盖豆,通高19.6厘米。盖豆的捉手、顶面、盖面、器腹、柄座上凸铸有七组图案,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纹饰繁密,形象鲜活。


这辆车仿制的是中山王cuo墓二号车马坑出土的“金路车”,原车车衡两端的衡帽、驾马套具车轭的轭首及轭角均用纯金制成。车轴两端的车軎及车盖上的盖斗帽均装饰错金银的花纹。车衡上用来穿玲的半环状车义(y)为银制,车箱外挂有用银珠联缀的网饰和串饰,车上原有华丽的伞盖和幔帐。据《周礼》记载,这种以金构件装饰的车被称为“金路车”,是诸侯王会见宾客时所用的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