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河北博物院的燕国故事

标签:
河北博物院燕赵大地燕国故事燕下都铁胄 |
分类: 北方地区 |
2021年7月23日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博物院

燕赵,是周代在今河北地区分封的燕国、赵国两个诸侯国的简称,位列“战国七雄”之一。在两千多年前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历史舞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跌宕起伏,而又发人深省的不朽篇章。“燕赵”由此成为河北省的别称。
《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
710余件(套),展现战国时期燕赵两国可歌可泣的历史,追寻燕赵文化的源头,体现河北慷慨豪爽、诚信忠义地方风骨的形成脉络。展览分为两个展厅。《燕国故事》分为燕国故都——燕下都、礼乐之邦、金戈铁马、铁器时代、王者余辉5个单元,通过众多文物、图表、大型绘画等全面展示燕国概况。其中燕下都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大型陶礼器、成组铁范、金银饰品等,充分体现出燕国的磅礴气势。《赵国故事》除展出赵国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和陶器外,还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演示“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表现赵国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本篇介绍燕赵悲歌之燕国故事。


展厅有一系列的与燕国有关的历史故事,太多,只拍了几张。
召公爽棠下问事。

庄公别齐。

易县燕下都老姆台遗址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即燕国宫殿大门上所用的门环,为中国目前所见最大的铜铺首。铺首为宫殿大门的门环,兽首衔环形。兽首是传说中的怪兽一饕餮。宽眉阔鼻,圆眼吊睛,两颗利齿突出唇外并上卷,两条粗须尾稍下钩。面部结构紧凑、清晰,层次鲜明。饕餮额上站立一凤鸟。凤鸟头顶高冠,双翅展扬。凤爪踩两蛇身,蛇头于凤翅两边探出。铺首两侧各有一条曲身向上攀爬的龙,龙鳞片片,龙爪尖利,龙身奋力盘绕,两龙头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兽首长鼻高卷下收,衔一宽环。环上也有两龙,龙头高扬回探,龙身蝤劲,盘踞环之两侧。铺首采用浮雕、透雕和阴刻相结合的铸造工艺。造型精准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艺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铺首。上海世博会期间,曾作为河北馆的镇馆之宝向世界展示。

易县燕下都武阳台遗址出土的三角山云纹脊瓦。 脊瓦是覆盖屋脊用的大瓦,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即弧度为圆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武阳台遗址出土的脊瓦形制、纹样完全相同泥质灰陶,一端为子口,一端为母口。瓦面附贴四组纹样相同的模制三角形山云纹,纹样粘贴好后,将瓦面空隙处抹平压光。

易县燕下都老姆台遗址出土的虎头形陶水道管口的复制品,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两节组成。陶水管是大型宫殿主体建筑排水设施的构件,为虎头形。老虎张口瞪目,双耳后翘,两前足平伸,四爪着力,巧妙地利用老虎大张的嘴巴起排水作用。这件陶水管将实用与艺术造型融为体,是我国古代早期建筑装饰的佳作。


易县燕下都武阳台遗址出土的三角山云纹脊瓦。 脊瓦是覆盖屋脊用的大瓦,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即弧度为圆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武阳台遗址出土的脊瓦形制、纹样完全相同泥质灰陶,一端为子口,一端为母口。瓦面附贴四组纹样相同的模制三角形山云纹,纹样粘贴好后,将瓦面空隙处抹平压光。

易县燕下都老姆台遗址出土的虎头形陶水道管口的复制品,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两节组成。陶水管是大型宫殿主体建筑排水设施的构件,为虎头形。老虎张口瞪目,双耳后翘,两前足平伸,四爪着力,巧妙地利用老虎大张的嘴巴起排水作用。这件陶水管将实用与艺术造型融为体,是我国古代早期建筑装饰的佳作。

易县燕下都武阳台遗址出土的三角山云纹筒瓦。筒瓦由筒型陶坯对剖制成用于覆盖屋顶。武阳台遗址出土筒瓦共19件,形制、质地相同,惟长度有别,最长的89厘米,最短的76厘米,直径多为27~29厘米。均为夹砂灰陶,一端为子口,一端为母口,瓦面附贴三组模制的三角形山云纹,纹样粘贴好后,再将瓦面空隙处压抹光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