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尼山:七十二贤廊鼓瑟吹笙

标签:
山东曲阜孔子故里鼓瑟吹萧大学堂七十二贤廊 |
分类: 北方地区 |
2021年7月19日
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圣境景区

继续介绍七十二贤廊的塑像和经典故事,真没想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习惯用语竟然来自这些古人的思想。
鞭打芦花,出自《论语
先进》,鞭打芦花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属于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丝绒,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另有豫剧、北京琴书、单弦、二人转等多种曲艺形式的《鞭打芦花》。

具体而微,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具体而微”只能形容实物,不可形容抽象,理性上认识的事物。 释义: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

斗死护师,出自《史记 孔子世家》。

见得思义,出自《论语 子张》。“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能考虑自己那样的合乎道义与否。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习惯成自然,出自《孔子家语》。

商瞿传易,出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在七十二贤弟子中,商瞿是对《易》最有研究的一个。他从孔子专门学《易》。孔子的教育原则之一是“因材施教”,自然就拿《易》
理来教他,因而商瞿对《易》理研究得很深,卜易灵验如神。
所用乐器应该是笙和箫,没有瑟;箫和笙都是吹奏乐器,瑟是弹拨类乐器,只不过这个表演的名字叫《鼓瑟吹笙》,一天有5场演出,我欣赏的是19点,是最后一场。表演者通过高雅音乐表达对远道而来的宾客的热烈欢迎。

演出不长,结束后继续在大学堂里游览,为了找出口,又经过了看《天下归仁灯光秀》的大厅。
后一篇:【山东曲阜】尼山:泮水桥畔烟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