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烟雨迷蒙游龙门

标签: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伊河奉先寺 |
分类: 北方地区 |
2019年4月21日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

这是我第二次游龙门,第一次好像是2005年五一假期,单位组织到河南旅游,行程包含龙门石窟,带着孩子匆忙在景区里走一遍,就出去集合坐车去了开封。
没想到这次也是匆忙走一遍,因为下雨,因为下午要赶高铁回武汉,因为这天的行程是一个同事的朋友安排的车接车送,必须要服从人家的安排。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伊河上的龙门大桥,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洛阳和豫西南的重要桥梁。
走过桥下的门洞才算进入真正的洞窟区,上面的龙门两字是陈毅元帅1962年题写的。
虽然烟雨朦胧,但龙门石窟还是受到追捧,很多路段完全是人挤人,是被滚滚人潮推挤着往前挪动。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除了人为的破坏,自然界的风雨侵蚀也不容忽视,很多洞窟的雕像在外力作用下倒塌、破碎、模糊,变得无法辨认了。
由于人太多,我们五人和导游经常被挤得分散,也就无法听清导游的讲解。
深深为这些精美的古老雕像惋惜。
在一些热门洞窟前,洛阳朋友安排的导游劝告我们不要挤上去,我们的时间不够而且这样有点危险。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
称"奉先寺"。
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大佛前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到前面看几眼。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在牡丹节期间游龙门石窟,真的不理智,我低估了洛阳这座旅游文化名城、六朝古都的魅力。
有些洞窟在高高的峭壁上,只能遥望了。
导游安排我们坐船去另一个出口,洛阳的朋友开车在那里等我们上岸。
在细如牛毛的春雨中坐船游伊河,也是非常惬意非常独特的游览方式,眼前的这条河最终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成为黄河的支流。伊河沿岸的名胜古迹众多,远不止一处龙门石窟;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
旅途流水账加拙拍,只为记录真实的经历,感谢各位博友深情惠顾。
前一篇:【河南洛阳】法式花园添异彩
后一篇:【湖北武汉】紫薇都市田园春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