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莫高窟:大漠深处的震撼艺术
标签: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飞天河西走廊 |
分类: 西北地区 |
2011年8月 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景区
在陕甘宁边区辗转多地的旅途中,
曾经因太累太难买票而打算打道回府,
是敦煌莫高窟在诱惑我继续前行。
游览完莫高窟的多个洞窟后,
再也无心去鸣沙山,归心似箭。
自问假如先去的是敦煌市莫高窟,还有兴致去其它地方吗?
也许有了莫高窟作参照物,就有了难以逾越的高度。
先说对敦煌的印象吧。
小巧精致,走走逛逛,不经意间就邂逅攻略上提到的建筑、市场和车站等。
欧风浸淫,沿着丝绸之路带来西方人士,
也带来欧式风格的建筑、装饰和美食等。
敦煌也有西北乡土文化、牧业文化的一面,
但敦煌是沙漠里一顶闪烁的皇冠,
镶嵌着莫高窟这颗熠熠发光的钻石。
所以在这里感受到的虽然不完全是洋里洋气,
但绝对不会是土里土气。
再说对莫高窟的印象吧,车辆前往途中会经过一段常年扬沙区,
遮天蔽日的黄风毫无美感可言。
你会觉得莫高窟值不值得吃这样的苦头。
但当你站在莫高窟前,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游览、品味了几个洞窟,你会觉得这绝对是超值之旅。
因为这里是东西方美术艺术灵感的源泉,
它养育了历朝历代众多的艺术大师,枚不胜举。
而且我们感到痛心惋惜,有太多的艺术珍品流失海外,
有明抢暗夺的,有廉价购买的。
洞内不允许拍照,每年开放部分洞窟,要想所有都阅遍,必须来多次。
那些高矮胖瘦体态不一的佛像,那些身材婀娜面庞圆润的飞天;
就这样烙入脑海久久难忘。
那些纷繁复杂精致绝伦的图案,那些虔诚向佛开凿洞窟的善举;
就这样铭记心头感动频频。
在艺术的殿堂徜徉多久,都是洗礼灵魂的过程。
出洞窟看蓝天白云,远山近沙,黄沙无法掩盖艺术的光芒。
美哉莫高窟,带给每一位来访者的永不止震撼。
游完甘肃就返程了,附上一篇博文感受河西走廊的汽车之旅。
【甘肃•河西走廊】乘长途汽车旅行的感受
千里河西走廊,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历史走廊,文化走廊和交通走廊。今年8月上中旬,我在这里共乘坐七趟长途汽车,乘坐密度之大,距离之长,花费之大前所未有,我想首先应该感谢热情的甘肃各族人民,特别是司乘人员;其次我觉得我还在陕宁之间和甘陕之间坐过长途客车,有比较才有感受,应该有发言权;最后我更希望甘肃方面有关部门能看到我的这篇拙作,改进美中不足的地方,这个问题确实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下次有机会再去甘肃旅行,能看到问题解决,帮助我等穷游族提高生活质量。提前谢谢啦。
首先第一感受是买票时窃窃自喜:哇,好便宜。几百公里,票价不过百元;折算成每百公里20元左右,而我所在的中部地区应为30元以上;等到上车时发现车型不差,还比较新,更是觉得划算啊,西部人民真是憨厚实在,我看河西走廊上高速收费站也不少,油费也便宜不了多少,为啥能维持低价?合理的解释是人力成本较低廉吧。
然后是城市间有直达快客,如敦煌的飞天快客,中途基本不停靠,不上下乘客,能保证准点到达,甚至略有提前不误事。
我坐过中西部很多地方的中长途客车,特佩服的是当地大客司机的技术。凭借对地形道路的熟悉,年富力强的身体本钱,他们能开漫漫长途,能开盘旋山路,大客车仿佛山路上的舞蹈者,翩翩而行。河西走廊的大客师傅也不例外,我很放心的把自己的生死交付出去,想瞌睡时就闭目养神,想看风景时就放眼窗外。
西部是缺水干旱的地区,我想象中的西部应该是厕所无水冲,遍地是垃圾;等我身临其境,才知道自己的偏见无知。虽然西部不如香港干净,车站如厕有异味,但地面无果皮纸屑,扶手光亮洁净,特别是车厢里有垃圾桶,几小时的旅途中车厢地面很干净无杂物。美中不足的是除兰州外,其他地市长途车站厕所要收费,凭当日车票才能免费;而且越是收费的厕所越脏。我想车站靠将厕所承包出去的方式创收,承包者也就尽可能利润最大化:水电人力投入尽可能少,收费面尽可能宽。这种现状不晓得何时改变?期待下次。
整体来讲,在甘肃坐汽车旅行是一段听起来很累,实际上很美的享受:从敦煌到西安,窗外的风光变化无穷,绝无重复:寸草不长的戈壁,黄沙滚滚的沙漠,沟壑纵横的高原,丰收在望的梯田,绿意盎然的青山,穿梭不止的隧道,如果你直接从空中飞过去,能像我这样近距离接触甘陕大地,亲身体会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水分差别导致的植被差别、农业差异最终风俗迥异?
我写这篇博文的目的,就是想向广大博友传输我的旅游理念:尽可能坐汽车旅行吧,在您身体可承受范围内。因为这种方式低碳环保且收获丰富,真正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