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福地仙壌龙泉山

标签:
佛教龙泉山灵泉寺梁子湖樊哙 |
分类: 南方地区 |
2010年5月 湖北省武汉市龙泉山灵泉寺
龙泉山不是名山高山,但却和武汉的历史紧密相连。
龙泉山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据《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山南侧有千年古刹灵泉寺,近年得到各方支持,善款充足,寺中建筑焕然一新。
非常气派的迎宾大门,道路宽阔平整,改变了我对佛教寺庙的阴森逼仄的不好印象。路旁有特色的路灯,既古典又现代。
山门处一排朱红色建筑,在秋日暖阳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一扇扇门形成绝佳的取景框。
还未竣工的建筑,已经为它的颜色、样式、做工所折服。
山下这排建筑有点像宿舍,是不是将来供僧人和香客居住的?
又一处飞瓦重檐、雕梁画栋的精致建筑。
东西两侧各一,拱卫大殿。
沿上山石阶攀登,再俯瞰灵泉寺。规模不小,估计耗费资金巨大。
在山顶小亭休憩片刻。
龙泉山东南北三面环水,虽然望不见梁子湖,却也可观大片水域。
山峰北侧有一度假宾馆,种有大面积桃树和梨树,总打算春季去赏花拍花,却一年年错过。
附:与龙泉山相关的历史人物
龙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唐朝初年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
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