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到了,坎儿井。
坎儿井,是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新疆吐鲁番人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坎儿井博物馆,外形看很大气。像一顶庄端的礼帽。
顶部,墙壁由方形圆孔砖砌成,壁顶刷一道白边,中间竖着刷两道白边,竖着嵌入“坎儿井”三个字。
宽大帽身墙,由下至上,分别由红砖、蓝砖、白砖砌成。白砖壁上以顶部“坎儿井”为中心横向嵌入“吐鲁番 坎儿井”。
五月,吐鲁番地表温度已有三十多度,而进入坎儿井下,凉飕飕地非常怡人。
“坎儿井分:明渠、暗渠、涝坝,全由人工挖成。”
为什么要用坎儿井的形式呢?
因为吐鲁番地区的地表温度达80多度,年降水量16毫米以下,而蒸发量高达3000多毫米。为了解决用水及防止水蒸发,而创造了坎儿井。
暗渠墙壁上也镶着“坎儿井”的介绍,我们读下去: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
坎儿井将天山雪水源源不断地引进吐鲁番,滋润火洲的果园农庄,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吐鲁番各族人民。”
这儿墙壁上的木板上,还写着坎儿井起源,据说,新疆坎儿井的起源有三种。
一是从内地传入起源说。
《史记·河渠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采纳了一位名叫庄熊罴“开辟龙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源”的建议,下令征调一万名民工修渠修渠。由于旁山渠岸经常崩塌,渠水无法通过,庄熊罴便带人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沿着这条线凿出一眼眼直井,再把各井从地下挖通,渠水就从地下流过山去,到达大荔平原。这种井下相通引水的输水技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内地人大量迁徙到西域从事农垦而传到新疆。
而另一种是自创起源说。
这是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年青的牧羊人赶着羊群来到时吐鲁番,他长途跋涉,找到一处绿草茵茵的洼地,但是找不到水,眼看着羊群就要渴死了,牧羊人心急如焚,于是从绿草是上往下挖,水像珍珠似地从地下涌了出来,从此生活在火洲上的各族人民,便学着牧羊人的样子挖泉眼,开暗渠,开凿成一道道的坎儿井。
还有一种起源说。
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入新疆。
边走边打量着,暗渠挺宽敞的,当然,这是开渠人辛苦备至而挖成的。
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有许多经典的创造,你看:油灯定向法,木棍定向法等,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这应该是一棵白扬树,一定是当年开渠人在渠边种下的,你能想像吗,暗渠里的白扬树生长了,从竖井窜出,蓬勃在蓝天下,枝繁叶茂地兴旺着一个传说,能想像沐浴到第一缕阳光时的欢呼,一定让世界致礼。
在长长的数百年里,它有一个长长的季节,在暗渠里生长,它坚持着,所以,有蓬勃的生态,焕发着引数百年后人们为之无尽赞叹的魅力。
我不知道你岁月之书如何写成,但是,我知道它的名字一定叫“握手阳光的信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