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魄力(听莫言先生接受采访有感)(小芝原创)
标签:
深圳读书月诺奖获得者莫言先生 |
分类: 随笔 |



11月11日,中国第一位诺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来了,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见着了这位传说中的大文豪,他正接受深圳著名主持人王海东的采访。
采访主题:“民间艺术对我小说创作之影响”。
环顾四周,没有星级的灯光音响,没有震耳欲聋的激情粉丝欢呼。
观众安静地聆听,莫言先生娓娓道来,一个故事;一份留恋;关于民间艺术;关于文学的辩证;关于科技的繁荣世界与悲凉的小说。
有一个故事记得一句:一个孩子伸手喂一个老鳖,被鳖咬着手不放。(让人乐不可支,笑晕了!)
有一种留恋非常动人:说书的生动、母亲的面条...
莫言先生说,他的作品是悲凉的。
这是实话!
我喜欢沙士比亚的喜剧,对其四大悲剧,我只是不同版本各看一遍,就不再看,或许承受能力有限。
现场邻座一位观众问我“喜欢《哈姆雷特》吗?”怎会不喜欢?但是,也只是看了几遍,一样,买几种版本看几遍。
我看过《红高粱》《怀抱鲜花的女人》《蛙》《丰乳肥臀》《檀香刑》等等。用一句话概括很难,但是,我感觉首先是真实;二者是“有一种痛,能痛死。有一种痛,能痛醒”。看莫言先生的书,这两种痛都有。至于什么醒了,什么死了,各抒已见,自已作注释吧。
对于文学创造,自古有一句“文学是憎命得”, 铭心的爱,无以言喻的喜,撕心裂肺的痛,恨入骨髓的恨,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个人成为作家的基础。敢于直面现实,是一个人成为名家的气魄。但是,一般的人往往祈求生活别有太多的曲折,希求有一种捷径走进童话中美丽而辉煌的世界,所以,一般的人难以成为名人。
就《蛙》这部作品来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 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当然,本作品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蛙》中有些场景描述得令人不忍目睹,我没见过,但是听过,比如关于计生等。
或许,你看不到作家的泪痕,但一定看得出作品的伤,那就是作家的伤,是触及灵魂的伤痛。
现场有人特地问是哪个字,莫言先生指出是“茂腔”不是“猫腔”。觉得奇怪,回来后,百度了一下,听了一出茂腔《西厢记》。别说,还真挺不错的,唱腔优美、举止文雅、扮相也很俊美。但是,这不是“猫腔”吗?这两种腔不是一个剧种吗?对于这点还是很困惑。




粉叶金花
《菩萨蛮.小雪》粉叶金花和翠满,嫣然小雪如春艳。望北应霜严,烟霞素裹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