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自然长河,泛起涟漪(首次导览有感)(附导览小结)(小芝原创)
标签:
尝试自然导览荷花荷文化 |
分类: 芝草露华 |




深圳多美啊!你们家有咱家这风景吗?这蓝天、这白絮,大美,自然情怀!



诠释了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大自然的风景。



这朵荷花,羞蒙荷叶半遮面,






这孩子在说他感觉更深的环节。

蓝天下一声叮咛,愿是你看见的风景。





集合时。(非常感谢两位助教老师)

导览部分图片来自洪湖自然学校志愿者友情拍摄,特别感谢。
整个导览活动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热”,不仅天气热,主讲老师的导览热情更高,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也给予了热烈的反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蓝天之下、烈日当头,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也让导览团队有了特别的感受,“映日荷花”果然是“别样红”。
以下在李老师的“导览总结”之外,浦黎、蒲葵两位助教做一点补充,这也是导览团队讨论之后的共同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特别值得发扬的亮点:
1、十个问题小纸条,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把导览词的内容融会贯通,化为十个小问题,排好序号写在纸条上,导览开始前每个小朋友抽一个纸条,拿住自己的“问题。”
“小纸条”既能够使主讲老师在带领大家赏荷、识荷的讲解中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又能抓住小孩子急于“打开问号”的心理让他们专心听讲,更能制造和引导参与互动的氛围让小朋友踊跃表达,可谓“一举三得”。
这些比较鲜活的问题有,“莲香湖里有几种花?学学它们的姿态”、“湖里的叶子有几种?它们像什么?有什么不同?”、“荷花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叶子上为什么有水珠?”、“关于荷花,你还知道哪些优美的诗文?”等等,比较浅显易懂又有趣味性和悬念,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特别积极地提出自己手中的问题,认真听讲,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积极发言。
2、跟荷花“说再见”,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孩子对大自然的敏感,学会观察和表达。
讲到荷文化的悠久历史,问孩子“你还知道关于荷花的哪些美诗美文”,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齐声背诵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一个小男孩还大胆地说,他刚才就看到了一个蜻蜓落在荷花的花苞上,就正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主讲老师表扬了他观察仔细,继而引导孩子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原本没有感情的“泉眼”却能够“惜”细流,照在水上的“树荫”也能够“爱”晴柔。继而启发,前两句诗把大自然“化无情为有情”,接下来小朋友也像宋朝诗人杨万里一样来想想,蜻蜓立在小荷上面,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有的说“荷叶是我的小摇篮”;
有的说“你是停机坪”;
还有的说:“啊,又见到你了”
……
离开莲香湖时,李老师启发孩子们,“现在我们要离开这里,前往品荷园,大家看荷叶摇摇摆摆,好像在道别是吗?对,来,让我们现在跟这里的荷花说再见……”
这一堂导览课,小朋友与荷花,建立了特别的情感,从此荷花不再是书本上、古诗里、画册上高高在上的“花中君子”,而是可以跟它说悄悄话的“自然伙伴”,这种对自然之美的领会、敏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萌发,都是课堂里“死”的知识所不能给予的。
3、专业的摄影伙伴特别给力,为活动留下了宝贵的纪念。
本次活动青青河边草(朱青)和斑头大翠鸟(何丹)两位伙伴不辞辛苦全程参与,“专业摄影”效果亮眼,为活动留下一个个精彩瞬间,点赞。
二、对今后导览的建议:
1、品荷园嘴巴“拉拉锁”环节没有实际用处,偶尔小朋友说一两句话无伤大雅,可以像说注意事项一样让大家跟上队伍、不乱拍乱停妨碍导览节奏就可以了。
2、品荷园与下一节“布吉河污水处理利用”之间,衔接不是很流畅,主要是品荷园后门上锁,我们没有钥匙,要去布吉河,只能从品荷园原路返回,耽误时间,如果是大热天或者下雨就更麻烦。建议与公园更好沟通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可以在品荷园导览结束,把“淤泥化身的公园”内容融合到之前的讲解中。
3、参与小朋友年龄设定6——9岁有些偏低,孩子太小,很难理解荷花更深层次、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无法参与到各种互动中,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本次导览有一个5岁的小孩参加,几乎全程趴在家长身上,没有说话。建议以后招募二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参加活动。
这次导览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吃透教材、自身做好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一堂好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式为内容服务,每个导师可以根据导览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环节、辅助教具,达到更好地为市民朋友传递知识、开发智力和挖掘潜能的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