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峪关前留影
<车辙
刻有远古名号的繁华>
(上篇)
是燕子的“啾啾”之声
啄破漫漫寂静
穿透远古城墙
凝一滴露明晶莹
是镇城砖
浓缩雾雨雷电的怒吼
化一个炽烈的吻 烙一个印
隽永了传说里的人本青藤
车辙 刻有远古名号的繁华
丝路长亭边 鲜花沁芳溢韵
摘一朵四叶花
濡香我今天的里程
捧一捧黄沙的叮咛
放进背囊
轻松我的人生
(下篇)
是绵绵长城
飞卷笔墨 绘一道祝福深情:
肆虐的冰雪莫挠了故乡晓阳的宁静
夜光杯的旋律里升起将士的凝重
星辰落进岁月之河
有战鼓激越
骤起马蹄声
旌旗驰骋舞在云霓之上
远方漾起村姑企盼的温馨
为你斟一杯葡萄美酒
映亮你夜晚的月泪盈盈
为你填一阙词
长满你边塞的绿茵
沧桑茫茫衬映今天的豪华
你高亢的号角依旧动听 


深深的车辙印出丝路的繁华

黄花菜

天下雄关亭

数百年的长城

古风依依

击石燕鸣:你以石子敲击这块大石块,在天空中会响起燕鸣的声音.这女孩子听的方位不对,声音是从空中伟来,逼真极了.



天下第一雄关



朦胧远处是祁连山山脉,它通往万里长城第一墩.
(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看到峡谷岸上的黄土堆了吗?那就是万里长城第一墩.

黑山山脉,关于祁连山脉与黑山山脉也有传说。
据说,祁连山与黑山是姐妹,可是,黑山不甘为小妹,就对姐姐说,咱们论长个儿,谁个子高谁是姐姐,并说明,不得在黑夜里生长,结果祁连山谨遵约定,但黑山却不管,白天黑夜都在长,结果被玉皇得知,贬其永不再长。所以,祁连山每年都在生长,黑山却不再生长。
能吸引孩子的,一定是最有趣的。
讨赖河大峡谷,祁连雪水灌溉河西走廊.

清澈的祁连雪水.

看到那块镇城石吗?有一个很美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就在此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监事管一看,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现在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旅游者慕名都要来看一看这“最后一砖”,引起对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其他传说: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