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韵是这样飘在心河(小芝原创)

(2009-12-09 23:48:18)
标签:

诗韵

百里

心河

通感

真美

黄土高原

文化

分类: 童话里的花

   写诗,开始于高中,受当时的语文老师的指点。

   很幸运,多年后我又分回了我的母校,安徽省FY第二中学。

   偶尔的一个机会,我和我们的诗歌启蒙老师又谈起文章里的修辞。因为,在读朱自清先生著名散文《荷塘月夜》一文时,对于其中一段经典:“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 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却说不出这是什么修辞,说通感可又觉得不是太准确,所以,趁机问了老师,因为本是实景的描写:“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却成了一段小提琴上演奏的旋律“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虽说是从视觉到听觉,我感觉似乎又超越了通感,在他的解说中,我明白了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他说在诗歌中没有达不到的风景地,没有什么不能转换。[本博文发出后,得同行及朋友的指点,再次说到是“通感”修辞。(或许,我记错了,毕竟太久了。)于是,本段有删改,非常感谢诸位博友。]

记得他还给介绍了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文:

“鱼鳞斑斑的白云,

波荡在海青色的天里;

是首韵和音雅的灿烂的新诗。

听哟,风在低吟,

海在扬声唱和;

这么冰感的般的,

幽缭的音波。”让我细细品味这飘在字里行间的美韵。

   近几年来我在写游记或诗歌涂鸦中,多多少少也曾注意到学用这种手法,可是,终是不靠谱。摘一点写在下面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离开西安,当车沿盘旋公路驰骋在这黄土高原时,我的双目便在葱茏中穿梭,百里高梁,百里玉米,百里松柏,百里浓绿;还有这飘着芬芳的百里果园,那枝头果实累累,这也让我似乎看到了这儿的春天,看到了桃花的烂漫,梨花的冰丽,还有那蒸腾而起的百里清香,熏醉了云霞,饮醉了沟壑,陶醉了百里歌谣,凝练了百里诗情如虹。

   用眼睛录下,用心记忆,这一切画在黄土高原的真实,胜似抒情诗般翠绿,那么美,那么甜。”———摘自延安印象

   “真美!那白絮般的瀑布真美,真纯,真洁,真净,美的让人感觉在享受一支奇妙的神曲,那悠扬、那轻灵的韵儿缠着人的思绪漫山遍野的飘逸。真美!那才是心醉的感觉。”———摘自《鼎湖山游记》

   “那晚月明   希冀在柳下萌生 

一片唯美的远景  是你开放的宁静

两颗心型的童话   凿破沉默的夜空

取一缕晨曦的明丽  为爱照明”

——摘自《百合开了,童话在田野上生长》

晨曦中的那朵百合,

沁芳凝露把心索弹拨;

黎明的时候,

花开的声音如筝声滴落:

清雅的香息,

溢出恋曲丝丝络络。

铭在心头,

  岁月在说。———摘自《记忆深处的笔墨》

“梦,没有条律的梦,

 我看到你不羁的步履,

     轻盈,那么轻盈……

梦,再随意些,到唐宋

润点华彩,再掠来些风韵。” ———摘自《梦,到唐宋掠来些风韵》

 “随着你如缕缕阳光欢笑般的飞,

我苍凉的世界晶透着名贵翡翠;

一束束低沉垂落的忧郁,

酿出兰的傲韵,秋酒的甘美。

 只想锁定你长长的羽翼,

花下的躺椅上佯装迷迷的睡;

彩凤轻盈飘落天籁之音,

轻歌曼舞温馨的溢出心头泪。” ———摘自《情思形迹的浅译》

 “这儿摇曳一个璀璨的星空,

爱在遨游,恋在闪烁;

我随你走进西湖院落,

一轮明月有音波幽缭。

随你走进长短亭内,

柳枝轻漾笛箫含泪的笑涡。”

———摘自《流淌  摇曳  迷朦的湾泊》

那日,在读王久辛先生的长诗《初恋杜鹃》,被美丽的诗情、诗言深深感动,

我要亲吻歌儿一样的杜鹃
我要杜鹃含着我的吻一样的歌儿遍植群山”

正是这美好的诗句让我想起飘在烟尘中的往事,几经在心底的酝酿,后来终在祁鸿升先生的诗评上写了两句:

“‘我要亲吻歌儿一样的杜鹃
我要杜鹃含着我的吻一样的歌儿遍植群山 

意与形,形与意的转换已超越通感的修辞,因有形而有韵。
这让我们想起《荷塘月色》中的一段经典:‘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 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有着同工异曲的美妙。”

最后整理出来权作学诗的点滴体会。

望博友笑读并指正。

(下一篇:诗中的风景是这样印在脑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