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写作文时,往往会要同学们刻划人物的形象,描写人物的面貌特征。其实我想,除了面貌十分特殊的人,譬如说:特大鼻子、特小眼睛、特浓眉毛、或者特尖下巴的形象,孩子们还比较容易描摹外,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或者初中学生去摹写普通的、没有突出面貌特征的人,似乎太难了点。
不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训练,没有精深的文字功底,确实很难进行面貌描摹的。
然而,有一个慢慢把学生引入人物面貌描写轨道的办法,那就是先让他们观察那些有特征的面貌,先描写那些有特征的面貌。特征突出的面貌看得多了,写得也多了,久而久之,那些特征不突出的面貌也就能够描写出来了。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从普通的面貌中看出它的不同之处,从一般之中看出特殊的地方。到那个时候,他的写作,以及他的观察力,就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了。
玩一个“做鬼脸”的游戏,诱导学生进入面貌描写。
绘画,是需要模特的,模特扮成各种人物、摆成各种动作,供绘画者描摹。写作,似乎也需要模特。模特提供各种面貌,展示各种身段,供捉笔者描摹。
“做鬼脸”就是特殊面貌的提供。如果全班同学都能提供一种乃至几种特殊的面貌,那将给同学们提供多少模特、多少可资写作的对象啊!
如果说,描写一般的面貌不容易的话,那么,描摹鬼脸就应该是比较方便的了。别的不说,单是这歪鼻子斜眼、扁嘴巴招风耳,就引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当此时,教室里的纪律糟透了。笑啊、闹啊、逗啊、喊啊……同学们是已经忘乎所以了。看着他们闹、笑,应该是好事,应该高兴,因为这表明了他们的投入。他们的投入,又证明了他们观察的仔细。倘若观察不仔细,自然感觉不到鬼脸的滑稽可笑,也就不会闹到如此的地步了。
观察仔细,这已经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章写得好不好,实际上不是一个“写”似的问题,而是一个“观察”的问题。学会了观察,自然也就学会了写作。
另外,从材料的角度来说,鬼脸是比较容易组织的内容之一。普通的鼻子不好描述,一个朝天的猪鼻子,就给予孩子刺激得多也形象得多的对象。在他们的脑海里,也比较容易形成夸张的记忆,并产生出出格的不比寻常的联想。比如说,两个鼻孔,成了两个山洞,山洞里还长着草。山洞里向外吹着暖风等等。只要联想成功,好的字句、好的比喻,自然层出不穷了。
看看只是一个“做鬼脸”的游戏,如果运用得好,还能引发孩子的创造力呢。在游戏的时候,除了先请一两个机灵的学生上台扮演之外,我们还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来表演,并且规定,前面已经做过的“鬼脸”不能再做。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开始挖空心思创造发明。结果,就会有十多种“鬼脸”出现。
让学生做鬼脸,还要请他们边“演”边“说”。做鬼脸的动作是比较复杂的,有“顶(鼻子)”“挤(眼睛)”“钩(嘴巴)”等等,老师要在一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动词来进行描写。这比单纯地进行″用词要准确″的教育要生动得多。
训练学生“描写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写“鬼脸”这些少见的事物,再写“小草、树叶”那些常见的事物,后来就可以写“小得不起眼”的事物,比如,写“大拇指”,要求学生把手指缝、手指甲,手指肚、手指纹都细系地描写出来。那他们的观察力和心力就一起被调动起来了。
我们做教师,要有敏锐的眼睛和深刻的大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思考:在这段生活情景中,蕴藏着什么作文训练因素?可以营造出怎样的作文教学背景?久而久之,你就能科学地设计出各种快乐作文的游戏,把作文课上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说白了,教师的“观察力”强大了,才会培养出学生的“观察力”,教师的“创造力”强大了,才会诱导出学生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