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快乐”的文本
庄子在〈秋水〉的结尾部分,写了一段他与惠施的辩论内容。大意如后: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览。
庄子说:“白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情况;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快乐,这样就说完了。”
庄子说:“还是回到我们开头所谈的。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辩论至此结束。根据规则,凡是在辩论中不再说话的人就表示认输了。惠子前后才讲了两句话,为什么立即认输了呢?
惠子不是等闲之辈。他在先秦六家“儒、道、墨、法、名、阴阳”中,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专精于逻辑思维与辩论技巧的。在《庄子‧天下》就说:“惠施在众多辩士之中,还是认为自己的辩才最高明。”别人向他提出宇宙万象的复杂问题,他“不加推辞就响应,不经考虑就回答,遍谈万物的道理,一说就不停,多得不得了,他还嫌不够,再加些怪论。”他所主张的怪论包括:“卵有毛,鸡三足,火不热,目不见,狗非犬,白狗黑”等等。
我们简单说明这些怪论。“卵有毛”,不然为何孵出的小鸡有毛?“鸡三足”,木头鸡二足而不能走,所以活鸡还有一只神足;“火不热”,因为“火”这个字没有热度;“目不见”,没有光时目又何见?“狗非犬”,这二个字不同;“白狗黑”,白狗的眼珠是黑的。这些说法中,有些像是今天用来益智的“脑筋急转弯”,有些则纯属狡辩。庄子认为这些辩者“困惑别人的心思,改变别人的看法;能胜过别人的口,却不能折服别人的心。”
现在,惠子碰到庄子,却从来没有占过上风。是庄子的口才更好呢?还是庄子拥有更高明的智慧?以上述“鱼乐”的辩论来说,庄子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回答自己凭什么判断鱼是快乐的,这样居然也能取胜而让惠子哑口无言,这又是怎么回事?
历代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大都认为惠子不能体贴物性,而庄子则“善通物”,甚至认为庄子是由“尽己之性,能尽物之性”(这是《中庸》二十二章的话)。如果真是如此,则庄子诉诸个人独特的修行境界,又怎能做为辩论的证据呢?并且,惠施在辩论上身经百战,又怎么可能轻易闭嘴不再争辩呢?
换言之,大多数人采取现代西方心理学所谓的“移情作用”(empathy)来解释,说庄子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鱼身上,或者想象自己是鱼就会觉得快乐。关于移情作用,值得稍后再作讨论。在此,我们要说明庄子致胜的真正理由。
能让惠施这种辩论高手认输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指出他有“自相矛盾”的困难。请注意庄子最后所说的那句话。他要彰显的是:一,惠施听到庄子说“这是鱼的快乐啊”,他就“知道”庄子知道鱼快乐了。二,惠施后来第二句话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情况。”这两点不是自相矛盾吗?前面“知道”,后面“不知道”,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他若“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快乐,那么他根本无从提出问题!
换成我是惠施,在听到庄子说“这是鱼的快乐”时,我最多只能回应说:“这不是鱼的快乐”或者“这是鱼的不快乐”。如此不妨各说各话。但是,我依然因此而居于下风,因为庄子的说法保留一种可能性,就是人与万物(尤其是生物)之间,可以有奇妙的沟通可能性。少了这样的可能性,人生将多么贫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