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与“未觉醒”的人,有什么不同?-心理学家的调查(一)

标签:
心理学灵性心理学觉醒开悟灵性科学 |
分类: 内心与灵性探索 |
Steve
Taylor是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的心理学高级讲师,英国心理学会超个人心理学分组的主席。著有《清晰之光The
Clear Light》《灵性科学Spiritual
Science》《飞跃:灵性觉醒的心理学
下面文字翻译自Steve
Taylor 2017年出版书籍《飞跃:灵性觉醒的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将按以下对应的四个方面,分成四个系列发布翻译文字)
觉醒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自我(一)
根据我们对觉醒之人在心理上的调查,在以下四个方面总结了“觉醒”的心理特点:感知、情感、概念(或认知)、行为。
觉醒者的清醒度是不一样的,从不那么强烈到非常强烈。如果一个人经历了高强度的觉醒,他显然也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高度的心理平静、非常明显的利他主义倾向、非常明显的缺少群体认同感等等。相反的情况显然也适用于觉醒程度较低的人。
一个新的世界:感知上的特点
觉醒最明显的特点是,觉醒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不同了。觉醒的个体不像其他的人那样感知到同样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不再一样了,就像孩子的世界对于成人的世界那样——或者说,就像文明之前的土著人的世界对于现代西方人的世界那般不一样了。
感知增强
在觉醒状态下,感知是生动而直接的。觉醒的人以一种非常类似于小孩子那样的方式看待世界——被其他人视为理所当然、不太注意的奇迹、美丽和精致而复杂的大千现象所震撼。对他们来说,世界是一个更光明、更迷人、更美丽的地方。尤其,他们被大自然迷住了——令人惊叹的“大千存在”、自然景观、天空、海洋的美丽;动物、植物和其他现象的奇异、精细和复杂性。
这种孩子般的世界观是觉醒与艺术之间产生关联的部分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诗人和艺术家都是觉醒的个体。当你对周围的存在与美丽感到敬畏时,你常常会有一种冲动要去表达、勾勒这种体验,比如在一首诗或一幅画中。这种敬畏感正是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和D。H劳伦斯D. H. Lawrence的作品中的主题,或者画家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等作品中的基调。(也体现在中国、日本的禅诗中,伊斯兰神秘主义诗人鲁米的诗歌作品中,以及一些濒死体验NDE当事人的生动描述里——译者注)
这种体验就如同放开了自己的感知能力,或者说增强了感知能力,就像去除掉了眼前的滤镜、打开了遮挡视线的百叶窗。
我采访过的所有觉醒的人都谈到了这种感知上的强化现象。一个人告诉我世界是如何变得“更清晰、更真实”,而另一个人则“一切看起来都是多么的新鲜,为之震撼”。另一个人说“颜色似乎更明亮、更生动”。其他人则描述了一种敬畏感,以及表现出对简单的乐趣和活动的新的欣赏,如走路、做饭、吃饭,或者仅仅是关注到了他们周围的环境。一个人生动地描述了她是如何开始享受“简单的事情——一杯简单的茶,望着窗外,阳光照在树叶上,树木的翠绿。”
为什么觉醒状态具有这种强化的感知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描述,
——续:处于此时此刻(临在presence)的状态加强/无时间感(Timeless)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