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讲解英语语法的不少中文术语看起来总有些奇怪、怪异,它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我在中学学英语时一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困惑:那些语法术语总是感觉有些奇怪,许多都并不是让人一看就能懂,字面意思往往让人费解。学了好几年英语,依然对众多的语法术语的中文涵义搞不懂,很懵圈,只好不去管它们,就假装自己已经明白了,继续去玩语法规则、去考试。
记得有一次,我问英语老师,“谓语”的“谓”是什么意思呀?老师解释说“谓”就是“称谓”的意思。我犯迷糊了,比如,I
am reading.这句话,am
reading作为谓语,它要“称谓”什么东东呢?有什么必要要去称谓什么东东呢?我所理解的“称谓”就是——大家都称某人为“张老师、张校长,或者李处长、杨阿姨,王总、王叔叔……等等””,别人称我为“刘翔、刘同学”之类,称谓就是适当称呼他人或自己的“叫法”。I
am reading、She is watching
TV...这样的句子里谓语不需要“称谓”任何东西呀,而且这样的情况还很多呢。老师解释谓是称谓的意思,我当然懵圈了!
上英语课半醒半睡中,听到老师说,“这是表语。”我心里就嘀咕,“表语?
‘表’是什么意思?手表的“表”么?表哥的“表”么?”老师说,“这个短语做状语。”我心里继续琢磨,“壮族的‘壮’?强壮的‘壮’么?不对呀!书上明明写着“状语”?可是,这个‘状’是啥意思呢?老师又继续说,“这里,be动词是系动词。”我当时一下就楞醒了,“啥?动词还分‘粗的’‘细的’呀?!”仔细一看书上的文字,是“系”不是“细”,问老师,老师说‘系’就是“连系”的意思,比如She
is very beautiful.这句话中,is是系动词,它把She和very
beautiful连系起来,我此时更懵了,“她很漂亮”不就行了吗?“She-她”和“very
beautiful-很漂亮”之间到底有必要连接些什么呢?!还有一次,老师说,go
home中的home是副词,我问老师,“home是副词,那正词是什么呢?”老师瞟了我一眼,没理我。从那时以后很久,我一直都在悄悄独自困惑,既然有“副词”,那就应该有“正词”嘛!
多年以后,我给英语老师上培训课,谈到学生对语法术语不解、感到困惑的这种普遍现象,有个高三老师课下来和我聊天,他说,“刘老师,的确是这样,我接手的一个班,离高考只有半年了,还有学生来问我,‘老师,主语是什么意思呀?’”
在进一步了解中国学生对英语语法术语理解的状况时,我曾在网上英语学习的百度答疑里看到过这样的提问:“各位大虾,请问‘定语’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就是比较固定的语言呀?”
OMG!
有好几次,我在国家211知名的重点大学做英语讲座,问台下的众多想学好英语或喜好英语的大学生们,“各位,表语是什么意思?”他们毫不犹豫齐声说,“表语就是系动词后面的那个部分。”我又问,“那,系动词是什么呢?”大家支支吾吾回答说,“系动词就是……表语前面的那个……”
然后大家都笑了起来,他们很快发现这是在搞循环论证,还有几个同学觉得不妥,赶紧补充说,“系动词就是Be动词!”……(这样回答也不完全对,用数学逻辑的话来讲,‘系动词’是一个集合,Be动词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而已,一个集合怎么能等于它的一个元素呢?)
中国学生学英语,几乎天天在学语法,老师几乎天天在讲,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明白那些语法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后来,我学英语找到了窍门:一定要在学英语语法的过程中,真正搞清楚各个语法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具体说,要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它是什么?它包涵了什么?这样,才能真的明白语法规则背后的道理,而不是无聊地、一味地死记硬背。理解,才是最有效率的记忆!理解,才是学习的轻松与乐趣!
几年前,我开始尝试去解开我在中学时的困惑:英语语法术语的那些中文翻译,为什么总感觉有点奇怪、有些怪异?它们到底是怎么来的?于是我开始去认真追踪溯源,一直追到了清朝的典籍,追到了日本的文献。终于追查到了这种感觉怪异的原因。
总结我的溯源发现如下:
1、
除了少数几个中文的术语是来自于文言文的词语外,
2、
其他大部分均来自于日本明治时代的日本学者翻译英语教科书时创生组合的汉字词汇,即日文中的汉字,
3、
现代中文“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更多语法术语,在基本术语上也大多是基于这些早期借用过来的日语汉字。
所以,才会有我当年做学生时觉得英语语法术语“奇怪、怪异、费解”,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它们和现代汉语总感觉有些格格不入,因为,人家本是文言文、本是日语!
来自文言文的术语,以1904年出版的《英文汉诂-English
Grammar explained in
Chinese》(下图)所使用的术语为代表,当然还包括来自其他一些清代的讲解英语的典籍所使用的几个术语。这些来自文言文、我们今天都还在沿用的术语,比如有:主语、谓语、定语、状语、表语、介词、祈使、虚拟……等等。《英文汉诂》的作者是清代大名鼎鼎的翻译家严复,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其翻译的代表著作有《天演论》、《原富论》等。严复的这本讲解英语语法的经典中文书,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但因为严复是用既古雅又拗口的文言文来写成的,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在学英语的大众人群中流传开来。

而在清末到民国(即1904-1949)时期,有一套英语语法教科书,盛行全中国,学英语、教英语的人几乎人手一本,这套书对中国的英语教育影响深远,以至影响到现在。这套书就是《纳氏英文法讲义》(下图)。

该书刚开始引入到中国时是全英文的版本,英文作者为Nesfield。后来,在日本留学并获得商科学士学位的广东台山人赵灼,把这套书的前三本编译成了中文白话本,并于1907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然后便在全国流行开来了,许多民国的知识界名人大咖,例如,胡适、茅盾、叶君健、季羡林……等人,都谈到过这本书对他们的影响。
《纳氏英文法》所使用的语法术语,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术语几乎完全一样!我也再没有找到比这本书更早且和我们今天使用同样术语的中文书了。然后我继续去查找这套书中最早的那个版本,以便能确定今天我们都在使用的术语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于是想方设法查询到了这一个版本的实照(下图),上面标明初版是在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也就是1907年夏季。

我想到,既然该书最早的的编译者赵灼曾在日本留学,赵灼先生会不会是根据这本书在日本的“母本”译成中文的呢?于是在日本国立图书馆(线上)和其他几所日本大学的线上图书馆找到了英文原作者Nesfield系列的日文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日文书名就叫《涅氏英文法摘要》(下图),初版日期为明治三十一年九月,即在1898年,英文原作者的姓名都是一样的John
Collinson
Nesfield,而且,日文《涅》本中的术语(日文汉字)和赵灼《纳》本的术语完全一致!《涅》本出版于1898年,《纳》本出版于1907年,日文译本早了中文编译本近9年!

然后,我又继续追踪日文中这些日文汉字的术语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在日本国立图书馆(线上),又找到了比《涅》本更早的一本教材,名为《英文法讲义》,著者为日本人齐藤平治,出版日期为明治24年12月,即在1891年(下图),对比发现,该书中的术语与《涅》本中的术语高度一致!

如此追溯下去,在日本国立图书馆(线上)一直查询到1870年出版的《英文典直译》(作者:格贤勃斯)(下图),这是日本人直接翻译过来的一本英文词典,书中开始出现日文汉字的语法术语如“过去、未来(即时态)、不定法、动词、名词、第一二三人称、复数、实名词、副词、形容词、代名词、关系代名词、冠词、前置词(即介词)”等等(不完全统计)。这是在该日本图书馆能查到的最早出现这些术语的典籍了。

另外,在1907年中文编译本《纳氏英文法》出版后7年,也就是1914年,我国国内还出了一本Nesfield的一本语法著作的中文译本,叫做《英文法初集》,译者为伦敦大学徐兆熊。我有幸从旧书店里淘到了一本(下两图)。该书所用的术语全部借鉴了《英文汉诂》的术语用法,而没有采用赵灼《纳》本的术语,《英文法初集》承袭《英文汉诂》传统,全书均用文言文译作。


结论:经过考证,基本上可以推断,今天讲解英语语法的中文书中所使用的基础术语、常用术语,其最初来源为:小部分来自文言文,大部分直接来自日文汉字,或者对日文汉字稍作了中文替换、改译而成。
另可参见:复旦大学历史系邹振环教授论文《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附录-“晚清重要汉译英文文法书词汇比较”(见下截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