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里希那穆提与心理学有本质区别吗?

(2008-07-04 11:43:32)
标签:

心理学

个人发展

灵性探索

灵修

分类: 内心与灵性探索

这是我在克里希那穆提中文论坛上的一个评论,转过来。

 

克里希那穆提与心理学有本质区别吗?

 

凡夫说:

 

上周六克氏读书会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克里希那穆提与心理学有什么不同?并由此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人建议把这个问题贴出来,可以继续讨论。

 

凡夫对此的看法如下。克里希那穆提与所有心理学有本质区别,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1、克里希那穆提关心的是人类痛苦这个普遍的问题,以及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它。而心理学不关心这个问题。心理学只是关心某些局部的痛苦,以及如果把痛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克里希那穆提对待问题的态度是彻底的,不回避的态度。而心理学从本质上说是回避问题的。这就好比一个人长了一个肿瘤,很疼,需要手术切除才能治愈。但是吃止疼药也能暂时减轻痛苦。

 

3、克里希那穆提指出痛苦的根源是自我,并且是在这个根本层面上去谈论问题。这个探讨是没有禁区的。而心理学则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保护“自我”,绝对不能碰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心理学认为人的自私性是合理的,不能去碰的。心理学只是为了“改善自我”,也就是说把自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引起太大的麻烦。而克里希那穆提则认为无论怎样改善,自我还是自我,还是痛苦的根源。

 

4、从以上的意义上说,克里希那穆提与心理学,可以说完全是“相反的”。尽管在某些局部,看上去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可以说基本没有共同点。

 

我的看法:

 

心理学是用来修好“小我”的,如果“小我”没有树立正、不全,就不要去修“大我、无我”。我们是因为“小我”的驱动,才得以发现有“无我”的存在。

 

如果小我没有获得满足,人就会被小我驱动寻求对小我的满足,这就是这个世界今天的现状,如果小我严重不全,我们就会犯各种心理毛病甚至精神病,传统心理学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在这个范围运作的,但小我永远是要扩展要扩张的,所以那些看似什么都有、看似什么都俱全满足的人,小我应该已经很完整了的人,此时仍然会遭遇到痛苦,比如胡因梦和张德芬,这个时候就是舍去小我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才有灵修的需求。

 

有一些人是一开始就看明白了小我的虚幻,所以不必要等到有豪宅有名车有美女才来滋养灵性(当然,绝大多数此类人其实和绝大多数的穷人是一样的,并没有灵性的觉悟),既然是认识到了小我的虚幻,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有因小我不全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他们也就是“心理健康的”,用不着心理学的帮助,可以直奔“无我”而去。

 

 但是,许多小我不全甚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为了解决自己的小我烦恼,东找西寻,找到了耶稣、佛陀、老克之类的东西,以为这是他们俗世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而略去了心理诊治的必要环节,结果是病弱之身用错了强力大补药,服错了药方,把自己搞得更糟糕。我见过一些信耶稣、信佛的人,其行为言谈和为人处世的表现尤为怪异--不合群、孤僻、固执、对他人不同意见不宽容、讥讽、居高临下看待非信徒、它教信徒、向别人抛以不请自来的同情等等。所以,灵修的团体(有组织的、无组织的)中也往往会掺杂着许多俗世的所谓“失败者”、不得志者,当然,只要他们在团体中能找到一些心理慰藉、情感的歇息,也还算是有益处的,但这和灵修的本旨不是一个方向了。

 

心理的问题由心理学家来解决,心灵的问题则由牧师传教士来解决吧。我比较赞同四川宗教研究所陈兵教授的看法:先修好小我、先把小我修“雄起”,然后再修“无我”,在你谁都不是之前,你必须成为某个人(you have to be somebody before you are not anybody.)

 

这也是我目前的实践之路:用心理学把自己整理好,同时学好老克,这里面根本没有冲突,两者协调得很。我是白天给他人培训心理学,晚上自己回家好好读老克、读佛经、读圣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