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西北之二——河流、湖泊和湿地

标签:
黄河之水青海湖河流湿地生态 |
自从在宁夏中卫看到了黄河,到银川的一路大部分都在沿黄河前行。虽然在甘肃不再见到她的踪迹,但在行程即将结束时又在甘川交界处见到了她更美丽的身姿。
西北行真的与母亲河不离不弃。
到宁夏的第三天,我们在沙坡头第一湾守候到了黄河日落。“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色尽收眼底,却错过了沙坡头黄河九曲,一路遗憾着沿河经青铜峡北上。
到达银川后看到了此行的除通湖草原外的第二个湿地——“沙湖”。沙湖原是一片低洼地,地下水、黄河水、雨水汇集于此,季风再将贺兰山北腾格里沙漠的沙搬运至此,沙湖便成了沙中神来的一波绿水。舟行于水草丰茂的宽阔湖面上,便可以欣赏到沙水相连、白鹭翱翔、苇鸟相依的自然奇观。目前,沙湖自然保护区已有鸟类——各种鹭鸟、鸭、红嘴鸥等17目、178种。每年2月候鸟光顾沙湖繁殖。沙湖的草甸、沙漠、沼泽、湖泊构成了鸟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成了候鸟的天堂。遗憾的是我没有拍到飞翔的鹭鸟,却在一处水面见到了悠然自得的天鹅母子。
到西宁后绕道嘉峪关和敦煌,最后到达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湖面4583平方公里,湖深平均21米。
鸟岛位于湖的西部,是10多种候鸟繁衍生息之地,不巧的是这个季节已过了候鸟齐聚的时候。于是放弃。
青海湖还有一种特产裸鲤,俗称湟鱼。据说由于鱼种珍贵现已禁捕。还好,我们并未动要吃鱼的念头。
青海湖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倒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过去由于降水量减少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湖水量持续减少。可喜的是自2008年的坚持和连续不断的治理,湖水已接连8年上升。水域面积持续增大。
青海湖沿岸有着特有的高原牧场风光,澄清的湖水伴着沿岸金黄色的油菜花,映着天空中的云卷云舒,真如仙境般令人沉醉。可惜我们虽饱览了青海湖风采,却又错过了在贵德看还未变黄的黄河。




旅行总会有各种各样遗漏的遗憾,但也会出现意外的惊喜。
我们最终在甘肃和四川再度与黄河会面。甘南之行经迭部到郎木寺驻足,后直奔川北,终于在哪里看到了唐克的黄河九曲,当气喘吁吁(高原反应)登上峰顶,在蓝天炫日白云下遥望色彩斑斓的草原上蜿蜒通向天际的九曲黄河时,顿感不枉此行。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雅拉达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 km,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源头海拔 4800 m。四周高山终年积雪。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 km;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 km;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 km。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1900多公里。自贵德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长1500多公里。此为上游段。
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入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由于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 km,南北宽1100 km,流域总面积达752443 km²。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注:图1为青海湖及鸟岛,其余未加标注的都是青海湖岸边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