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2013-05-03 09:56:37)
标签:

综合能力

教育

分类: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主要理论观点

1、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理解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2、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人的行为进行解读,直接影响个体是否采取行动。

3、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4、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 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5、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认知行为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认知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

应用

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        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是习得的,所以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

2)服务对象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问题不仅是外在行为层面,更是认知的结果。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2)        社会工作实务应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3)      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1)改变认知、不切实际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1.         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2.         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服务的步骤
  第一,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第二,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第三,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第五,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