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学校社会工作

标签:
实务教育 |
分类: 社会工作实务 |
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
(一)
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针对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1.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需要
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可能地规划未来牛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志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段,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
生涯规划的整个体系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生涯规划,包括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规划的意识,通过自我探索和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思考和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第二部分是生涯规划的准备,包括学习规划-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三个方面。此阶段要帮助学员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管理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掌握管理时间的方法,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处理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达到两者的平衡,以达到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目的。在素质建设方面,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进行辅导时,主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小组设计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明确生涯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生涯发展任务,初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运用简单的生涯规划的模式与技巧思考和确立自己的生涯目标。
(2)注重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到实现生涯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自我探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资源与限制,及其对生涯目标的影响;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生活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养成。
(3)结合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阶段是生涯规划的基础阶段和探索阶段,调整狭隘的学习观,学会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优化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做出符合自己生涯规划的学习规划。战略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战术意义上的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习资源的整合能力、注意力的集中等。
2.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间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关系。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时,可以通过小组工作或者个案工作的方法进行辅导。对学生普遍关注的人际关系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参与式培训的方式,合理地设计小组方案,来达到让学生们成长的目的。对于那些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重大挫折和障碍的学生,有必要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与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侧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3.自我认识与自我探索的需要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的方式,通过习作练习、极限挑战、情景剧等方式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4.情绪觉察与情绪管理的需要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两极性的表现。中学生很容易感情冲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强烈。具体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暴风雨式的.但有时他们又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第二,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情绪的固执性是指青少年由于思维灵活性尚未成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偏执性的特点,且给情绪上带来固执性。第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从童年期到青春期,青少年逐渐失去了单纯和率直,在情绪表露上出现了隐蔽性,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尽可能隐藏于心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消极情绪,隐藏得更是严密。但青少年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常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种表演的色彩,或夸大某种情绪,或削弱某种情绪。
为什么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如此明显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合理性的认识水平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中学生的需要有合理的和不理的成分,而社会现实也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它们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如果他们得到成人社会的正确指导,认识不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同样会产生急躁、不满或消极的情绪。
-
协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1.偏差行为的处理:
(1)厌学行为的原因及特点
(3)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与特点
2.特殊学生群体的处理
(1)继父母家庭
(2)单亲家庭:情绪,经济压力,孩子照顾,孩子角色认同
(3)残疾人家庭:情绪,经济压力,孩子照顾
(4)服刑人员家庭:情绪,经济压力,孩子照顾,孩子适应和发展
(5)转学学生:同辈团体接纳,教材教法适应,学校规范的认知与遵循
(6)特长学生:情绪,同辈交往,适应和发展,学习
(7)特殊学生群体的处遇: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系统,挖掘社会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
全体学生的生活,学业和职业指导
1.全体学生的生活辅导:目标,内容,方法
2.全体学生的学业辅导: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方法
3.全体学生的职业辅导
-
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之间关系
(三)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抗逆力的理论与方法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基本信念中重要的一部分。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
在面对逆境过程中,抗逆力能使人的心理健康回复至逆境发生前的状况,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心理状态;而在克服逆境后能够拥有更高的抗逆能力。
抗逆力是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抗逆力是一种适应能力,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人亦能克服而有成长的能力;抗逆力是指克服不利环境的能力,纵使每日在复杂的环境下面对一连串的挑战,仍能实际地做出有建设性的生活抉择等。
抗逆力的基本思想是:个人或者家庭虽然面临比正常情况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但能够很好地适应所面临的危机状态,并达到比预想结果积极的发展状态。它侧重于对案主的“保护性因素”的挖掘。
抗逆力是赋权模式与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
(1)赋权(empowerment)。赋权的概念建立在五个理念之上: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强调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
(2)成员资格(membership)。优势取向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种类的成员,并享有随成员身份而来的自尊、尊严和责任。
(3)抗逆力(resilience)。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律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体现出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
(4)对话与合作(dialogue and cooperation)。在对话中,我们确认别人的重要并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
A.抗逆力方法的基本原则
常规:表现出亲社会取向的行为方式,遵从社会规范与道德,认同主流社会文化,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非常规:表现出反传统、反社会、反主流的行为倾向,具有挑战常规、对抗成人、批判现实的特征,往往会受到指责、排斥和压力。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实践中的重要环节:用“常规方式”替代“非常规方式”,提升案主的抗逆力。
(1)
正向的连接关系: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拥有良性的人际关系。
坚定清晰的规范: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有人能够帮助自己明确基本的生活规范、形成是非观念的界限。
关怀支持的环境:个体在生活环境中至少拥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给予无条件的关爱,无条件的接纳,使个体体验过被爱的幸福。
积极合理的期望:个体的生活环境中有人寄予自己高度的期望,相信成功的可能,并且给予现实而有目的的支持。有一定高度能够实现的期望能够激发人的行动,鼓励优势的发挥。
有意义的参与机会是指个体在其社会活动、集体生活中拥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2)内在优势因素(I am)。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
(3)效能因素(I can)。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
人际技巧:适应不同文化的灵活性、同理心、幽默感及沟通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运用资源及寻求帮助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面表达出来;
目标订定:了解自己的目标,并具备订定计划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B.抗逆力方法的基本步骤
抗逆力强调,学校对于发展个人从逆境中反弹的能力、适应压力和所遭遇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发展各方面的技能以更好地生活。以下六个步骤是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操作性环节。包括六个步骤两大部分,l-3步属于危机缓冲系统,重在帮助学生面对危机与压力时学会缓冲、做出调整,
1.促进亲社会联结
研究证实,富有良性人际关系的学生陷入危机与逆境的几率相对较少,身边的亲人与朋友正面因素为主,做人积极,等于在其周围建立了正向保护因子。一旦遭遇危机或挑战,环境中的保护因子能够为当事人构筑一道安全屏障,帮助其缓冲,有利于促成抗逆力。
学校教育者应重视三个方面:
(1)
(2)
(3)
2.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
使学生明确是非界限、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好行为做事的分寸与尺度,是避免问题行为的关键措施。
学校以纪律和权力的方式将行为界限具体化,明确规定学生可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教授生活技能
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有: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抵制、决策、沟通、解决问题、自我决定、压力管理等。
4.提供关怀与支持
关怀与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提供关怀与支持的具体做法是:关注每位学生,迅速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倾听学生的心声,多用鼓励性话语,肯定学生的积极力量,组织激励性活动,当学生处于困境时及时介入,等等。
5.建立和表达高期望
强调合作,淡化竞争。使班级和校园成为多元智能、多元方式、多种学生类型和谐共处的乐园。
6.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C.培养学生抗逆力的策略
(1)
(2)
1.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影响学生的社会生态系统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学校、社区等。学校社会工作承袭了传统社会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不仅能考虑到学生在学校的处境和遇到的问题,而且学生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区的问题也在其管理之下。
2.个案管理的过程
(1)
(a)
(b)
(c)
(d)
(2)
(3)
(4)
(5)监管服务的传输
3. 个案管理者的角色
(1)
(2)
-
团体辅导方法的组织与运用
团体辅导方法的基本程序
4.实施
(2)团体辅导形成期。此一时期,成员开始了解团体辅导的目标,发现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知悉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的方向,并逐渐满足自己的期待。
(3)团体辅导协商期。即团体辅导的整合阶段,但整合之后也可能因冲突而分化,然后再整合。
(4)团体辅导成熟期。团体经过辗转挣扎后逐渐表现出团体的功能,团体的目标也变得更有意义,成员对于团体的归属感也建立起来,彼此间沟通良好、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