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是赤峰市新城区政府广场主雕塑的名字,因为赤峰是红山文化的发现地,在1971年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玉龙,更是目前世界发现最早的龙形玉器、证明赤峰是中华玉文化策源地之一。“龙的传人”有了源头,我们的六千年前的祖先给我们的图腾如此精美。所以,赤峰在建设新城区的时候,对龙的选用毋庸置疑。
(所有数字和尺寸与“9”有关,主雕塑高18米,由27片玉龙组成;底
座 9层;四组浮雕长9米,宽为3.6米。“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
大的数字,象征久远、吉祥、富裕、康盛,这也是建设者对赤峰人民
的祝福和期盼)
对于这个工程,我很有幸参加并为其提供了雕塑基座的设计方案。时值新区建设开工,这一赤峰历史上的大事,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外,那时,也成为百姓们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新城行吗?有人去吗?这不是遭钱呢吗?一时间,百姓的担心涌了出来,同时也表明人们关心、热爱这个城市。我那时在想,我们的城市、新建的城市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是可以的,赤峰不是孬种呢?怎么建有我们自己特色、魅力的新区呢?接到新城区景观文化委员会的委托,说明要做红山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我觉得豁然开朗,是的,我们有8000年的文明,这是用多少财力、物力也换不来的,那么,怎么把那么悠远、深涩的文化变做现实中看的到、摸的着的实物呢?清华工美的能人们给了我答案。我来出设计方案及提供图片,介绍红山文化是什么性质的、当时的人住什么、吃什么、穿什么、用的东西是怎样的、精神崇拜是什么、在国际上有怎样的意义等等。他们具体施工和制作。当时迟迟没敢贸然动笔,觉得对我来说这个任务神圣而挠头,恨不得拔光头发想,经过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和父亲探讨等,我以“红山文化概况”、“生产”、“手工业”、“居住”、“祭祀、礼制”来提供了方案。2004年5月16日至9月26日完工,一件代表赤峰的雕塑傲立在玉龙广场,和之相匹配的四组基座也新鲜出炉。每组的内容反映红山先民生活的一个方面。以浮雕手法表现6000年前的场景,气派、生动。我的心血没白费,国庆期间,市民观光新区,在雕塑前合影留念,飞龙带着亲情、亲切来到我们的生活里,人们也在浮雕基座前观看、研究,有位爸爸背着小宝贝儿,告诉那小孩子“过去咱们老祖宗就用这样的东西”。对我来说,在这样的时刻,做出我的努力、献出我的知识,纵然百年后,留得那组石刻在,我很满足和欣慰,毕竟,我为我生活、喜爱的城市做来点什么。
目前,赤峰新城区的建设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初的质疑和猜测变为了赞叹和人们的热爱,外地人来不会瞧不起我们这个塞外小城,甚至很多大城市来我们新区学习、观摩,我们本地人也因新区的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带动了经济发展,我居住的小区由当初买馒头还要去旧区,变为了现在七、八家面食铺任我挑,看着变化、发展,我很想说,我爱这个城市。
正逢前段时间《崛起的新城区》系列书籍出版,我写的《红山文化系列浮雕设计方案》也收录书中,借新书出版,回顾当初的设计过程、说说我们年轻人对城市也有的热爱,写成这篇玉龙广场雕塑基座设计纪实,作为一份祝福——给大家、给建设者、给新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