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2025-09-22 00:40:52)
标签:

吴幼坚

78岁同志母亲

母子俩公开亮相

郑远涛的爱情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题图:粉荷,阿坚2023年7月11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1999年高考前,我和阿波以为儿子必报中文系,他却决定用四年攻读英语,课余继续提高汉语水平。这样在学期间不可能太轻松,却打下终生学习的扎实基础。高考时他英语分数很高,考上第一志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后来又选学最喜爱但不热门的英美文学专业。他学习出色,在英文学院的戏剧之夜活动中,任导演的参赛剧《俄狄浦斯王》为集体赢得多个奖项,在学生中颇引人注目。大一时他借作文《The Last Night》(最后一夜)写出对同性爱的切身感受,老师给了高分,并要他在全班朗读,敏感的同学不难联想到他就是同性恋。以后他又将性倾向告诉了一些同学、舍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出版集团当编辑,依然在同事中公开同性恋身份。我们做父母的欣慰地看到,儿子活得真实、坦诚、快乐。

爱白网前身“爱情白皮书”网站,成立于1999327日,是中国最早的同志网站之一。主人是一对厦门男同,来过广州我家,远涛也去过厦门,彼此有很多共同话题。主人出国后,新的核心成员接手,并成立爱白文化教育中心,致力于同志资讯、文化、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工作。在新媒体兴起之前,爱白网的同志资讯一直是中文世界最主要的同志新闻来源。19991119日,推出“同志问答”栏目,由美国洛杉矶心理卫生署的星星博士主持至今,是华人世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同志问答服务。远涛从2001年起做爱白志愿者,每天编辑同志问答,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后来成为核心成员、翻译组长。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远涛读大二那年,在爱白发了不配照片也不附数字的信息,只写“寻找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美院毕业的设计师扬回应,两人很快就相爱了。我和先生都认可他俩的关系,欢迎扬来我家过夜。我生日那天,扬买来鲜花、蛋糕,正式见家长。我们一家四口吃饭,喝红酒,席间,我询问扬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觉得与远涛很合适。他们确实给彼此带来许多快乐,可惜扬没有勇气向家长出柜,他是独生子,是长子嫡孙,是表弟表妹堂弟堂妹的榜样。虽然他说对女性和男性的爱是三七开,但还是接受一个女孩追求,同时希望与远涛继续做情侣,远涛觉得没必要。初恋就这样结束了,儿子起初很伤心,但过后想想也好,给了自己经历更多的机会。我曾十分担心他再遇不上与自己如此默契的同志,他却说:“失去好的,再找更好的。”在接受爱白网“我做名人”访谈时,远涛表示:“一个人有强大的自我就不怕别人对他做什么。‘不居则不去’——有爱人的时候,我不自恃这种善变的拥有;失去了以后,我的自我还在,生命还有许多别的趣味,伤痛一过,我又可以重新站在阳光下了。”

决定做爱白的嘉宾前,远涛跟我打过招呼,也征得扬的同意。事后扬说,那是他看过的最好的一次访谈。远涛把长达八页的访谈打印出来送给我,我一直保存着。细读儿子21岁生日前夕的心迹,我发现他比我想象的成熟许多,原有的某些疑虑打消了。远涛说,他贴出交友广告后,引起许多回应,也与一些男同有过性关系,但没有爱,或者只是对方爱恋他。他发现“一夜情”不适合自己,“单纯的性满足重复下去没多大意思,缺少回味,缺少温暖。”他认为同志本身需要自尊、自爱,“如果不自律,就无法改变异性恋世界认为同性恋者滥交的刻板印象,也就谈不上争取全社会对同志更广泛的尊重。”他这样描述与我的关系:“我和妈妈似朋友多于母子。我们是经常交流的,但不是餐桌上厨房里就是电脑或书桌前——多是在一个人‘干活’时另一个人主动走来说。我们不会大而概之地谈,只从很小很日常的地方切入。比如说,我新认识了一个同志网友,他本人如何如何,离我原本的想象有多远,哪些地方会成为我和他发展的障碍等等,而这些谈论归结起来,我想找的男朋友便会是这样的:首先得正直善良,其次要聪明、有生活情趣,最好和我一样喜欢文学艺术,最后——理想化的想法——他能勇敢爱我。两个人牵着手走在街上,‘Watched by every human love’(同性恋者、著名诗人奥登诗句:‘在世间每个爱人的注视中’,也可翻译为‘被世间每一种爱所守护’)。”看到这些文字,我盼望它早日成为现实。

过了两年,儿子已在出版集团工作。他告诉我和阿波,他与在广州某大学任教的新西兰青年森相爱了。我们高兴地请森赴家宴,迅速接纳这位金发碧眼热爱艺术的外国人。森请我们去远郊他的学院玩,放假时也来我家小住。森的母亲和我一样是编辑,来中国旅游时特意与我们见面。两家人逛流花湖、荔湾湖,饮茶吃点心,品尝粤菜。席间远涛不停地为双方母亲做翻译,忽然她掏出一张纸条,边看边用普通话说:“他是一个好孩子。”我又吃惊又感动,原来她早就用英语标出读音念熟了这句话。远涛和森陪她乘游轮夜游珠江,她意犹未尽,远涛第二晚又陪她再游。她对远涛称赞不已,我们也感谢森令平淡的日子生色不少。每当看到远涛和森在我家小区、附近街道牵着手散步,又看到他俩在北京、澳门旅行的亲密合影,我就像多了个儿子般开心。我暗忖,国内保守观念太强,同性恋者承受的压力太大,做家长的有我们这么开明已是不错,但很难碰上双方家长都开明的。远涛和森相识是缘分,他俩若想在国内住到一起我赞成,若要出国结婚定居我也理解。我虽爱儿子,但还未产生抱孙子的渴望;阿波由于身世特殊,对父母没有印象,看淡传宗接代。他对我说,我们让远涛从小享有足够的自由,无论升学、就业、交友,都尊重他的志愿。远涛在访谈中也说:“我一辈子感激父母让我走自己的路。”

按常理,有个宽松自由的小环境,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地享受同性之爱,该知足了,可远涛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条件站出来,也有责任做一些对同志群体有利的事情。他担任爱白编辑,无论多忙都要义务编写、翻译资料,宣传科学文明。他关心各地同志,有人顶不住家庭压力灰心绝望,远涛劝慰激励;有人认为反正父母不会理解自己,就无心向学玩世不恭,远涛严肃批评。他觉得自己的优势在外语,便努力翻译国外同性恋主题的文学作品,传播高格调、美好的同性文化,提高同性恋群体的权利意识,倡导自尊自爱。为了集中精力研读、翻译,2004年他辞职回家工作。尽管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但只要网站有任务,远涛都搁下私事去完成。他多次去北京、杭州、厦门、香港等地参加公益活动,采写报道,我和阿波则默默地做他的后盾。

2004121日世界艾滋病日,远涛在家中接受广州电视台新闻采访,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同性恋者艾滋病预防项目做宣传。事前他征求过我们意见,声音、形象都未经技术处理,公开以同性恋者身份,呼吁同性恋者接受艾滋病检测。几位亲戚看到节目,议论说,荧屏上的“阿涛”真像远涛!有人向我求证,我见时机未成熟,不宜贸然公开儿子性倾向,而且当时真没看那个节目,就支吾过去。2005年夏,远涛应天津卫视邀请,与防艾专家张北川教授、出柜导演崔子恩一起接受访问。他叮嘱我和先生收看节目,我也通知了不少朋友准时收看。那些年,许多人问我远涛有没有女朋友,我都含糊其辞,后来才陆续向一些朋友说真话。他们有的诧异远涛怎会产生这种性倾向,要我反省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哪个阶段,是否“没把好关”,还提醒我赶紧“纠偏”,帮他回到“正常”轨道上来。我平静地回答,儿子没做坏事、错事,同性恋是他的自由,我尊重他,支持他。朋友们听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毕竟这是我的儿子嘛。这回,好不容易有主流媒体提供那样一个平台正面宣传同性恋知识,我真巴不得朋友们和我一样看看节目,开开窍。当我看到儿子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时,觉得是个很阳光的现代青年形象,有助于改变相当部分人对同志的误解、偏见。事实上,这也是许多电视观众的感觉。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继天津卫视之后,200511月,南方电视台也准备采访远涛,并希望我同时接受采访。儿子没敢代我表态,这决心必须由我下。广州是我生活工作几十年的城市,有数不清的校友、老师、同事;我又是当编辑的,联系着大量作者;还有娘家、婆家几十位亲戚……一旦自己在电视上出现,人们会怎么看?我和先生再怎么开明,社会上多数人对同性恋还是不理解、不接受的,甚至认为是件“丑事”。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我一转念,又觉得不该给自己抹黑、加压。既然我敢于理直气壮地说儿子没干坏事、错事,那又怎扯得上“丑事”呢?不过,我一个年近花甲的女人,私底下支持儿子和同志们就够啦,犯得着在电视上抛头露面,让众人指指点点吗?弄不好还以为我“博出位”图名利哩!我几乎要说出那个“不”字了,内心深处却非常清楚,接受采访绝对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1993年,年已46岁的我,一个普通女编辑,自行策划、自筹资金编辑出版了包含250多帧照片、280多首诗的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印刷2000册,公开发行。军旅作家雷铎在《序》中写道:“阿坚不是撒切尔、英格丽•褒曼,却出版个人影集,还请了许许多多很有名的男人和女人——她的朋友们——为她的‘玉照’配诗,在个人行为规范很受约束的吾国吾民之中,这是需要一点想象力、勇气和决心的事情。世间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人第一个尝试。一个普通女人印行个人影集,阿坚是我迄今知道的我的同胞们中的第一个。所以我说阿坚简直是个勇士。因其是‘普通女人’,这影集才有特殊的开拓意义。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档案’也许比名女人更具普遍的社会学含意。”影集出版后,《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几十种报纸、全国各大省区杂志及港台、海外传媒都作了宣传。人们普遍认为,它体现了“老三届”的精神风貌和中国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难能可贵的是,80岁的老父亲,对我出版影集的评价是:“有意思!”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我曾有勇气做了那么件有意思的事,今天怎么就变得患得患失了?我想着去世12年的父亲,没有经历坎坷忧国忧民的他,就没有真实坦荡敢作敢为的我。如果他健在,一定会鼓励我:“有意思!”2005118日,南方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刊出对远涛的专访,头版头条的照片清晰标题醒目:《广州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第一人郑远涛:我有责任公开同性恋者身份》。我看到标题“责任”两字感觉沉甸甸,原以为我这辈五六十年代成长的人才看重“责任”,七八十年代那一辈就不同,没想到远涛会这样说。儿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我作为母亲,理当与他并肩而立!就这样,我和远涛愉快地接受了采访。走出省电视台后,远涛说:“妈妈,你不经意间又成了‘第一人’。”我没明白什么“第一人”,他笑着提醒:“你第一个出版个人影集呀。”噢,碰巧了。

1116日,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封面故事》播出我和远涛接受采访的录像。我在中国第一个以“同性恋者的母亲”身份亮相,因而被主持人介绍为“勇敢的母亲”。节目将要播出的当天上午,我给许多亲友、作者(其中有部队政委、大学院长等)打了电话,又给《源流》全体同事写了公开信,希望大家抽空收看晚上的《封面故事》。我特意在信纸上方列出同事姓名,请他们打圈以免遗漏某位。后来我问同事看了感觉怎样,有些年轻女性听我说过儿子是同性恋,看录像并不觉得意外,那些第一次知道的男士,就不好意思说什么。想不到居然有那么多人收看《今日一线》那个节目。第二天,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记者约我们在西餐厅接受采访。我和远涛步入西餐厅,咨客小姐笑道:“我在电视上看见你俩了!” 远涛外出打的,司机问他:“你就是电视上那位吧?”不久后,母子俩又接受了广州电视台的采访。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200659日至18日,我和远涛结伴游云南昆明、大理、丽江。他16岁以后就没跟父母旅游了,这次母子话题广泛,彼此加深理解。在丽江我有点高原反应,只得取消徒步穿越虎跳峡的计划,和另两人包车去金沙江畔,步行一段山路看完主景便返程。当天是母亲节,晚间仍阴雨,气温骤降。远涛本想加菜贺节,但见我越来越不舒服,只到客栈对过的小馆子吃面。过不多久,我果然只能走到门边,掏出备好的塑料袋,对着阴雨绵绵的街道呕吐起来。儿子轻抚我的背脊,强烈地觉得妈妈真的老了。他先送我回房,再出门买药。我安慰道,妈妈只是偶尔不舒服,和多数同龄人比算健康啦,你照常去网吧上网,不必急着回来。当时远涛与新西兰的森不再是恋人了,但依然是朋友。是涛追求更全面、深刻、长久的契合,而向森提出分手的。他说:“真爱过就够了,没有必要计较爱多久。”如果远涛周日去远郊那所大学看望森,会当天坐车赶回广州。我问为什么不仍旧周六去周日回,不用这么匆忙,他答已分手就不过夜了,否则对方仍单身会舍不得断。后来森与在某大学任教的中年男同成为伴侣,远涛真心为前男友高兴。他俩请远涛吃西餐,三人聊得轻松愉快。

儿子新男友小周也是独生子,父母都是公务员。他离家到北京读大学,课余参加爱白网活动,成为志愿者骨干。2005年夏,远涛作为爱白网核心组成员,去北京与同志问答主持人星星相聚,小周等20多位志愿者也一起外出,远涛与小周就此相识相爱。我对小周就像对森那样喜欢,只是不知他这个中国男同,将来能否过得父母关。孩子们倒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与世界都是要前进的。记得母子俩到虎跳峡时正下着雨,江水在两岸峭壁夹逼下奔突,白浪似雪,涛声如雷,气势雄奇。忽然雨过天青,空中出现一道七色彩虹,远涛赶紧拍摄人生第一次见到的景致。回到广州次日,他赶往珠海参加中山大学组织的广东地区性别和谐倡导日活动。第三日,又赶往香港参加国际不再恐同日游行。我看到他拍摄的照片,狂风暴雨中,彩虹旗格外鲜艳。虎跳峡的照片也冲印出来了,几乎所有人看了都奇怪,从没见过这种弧线向上的彩虹。若不是别人提醒,我看天上彩虹、看照片彩虹均未察觉与弧线向下的有异。我却想,大千世界,异彩纷呈,求同存异,共享和谐,世界才会彩虹般美丽。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回忆录】面对媒体(1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