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2025-09-09 09:49:00)
标签:

吴幼坚

78岁同志母亲

与《源流》吴大勇争执

源流同事相处和谐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题图:非洲凌霄花,78岁阿坚2025年9月1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自从文联主席钟子硕去世,我就放弃重返《广州文艺》念头,因为明白阻力在哪里。一位香港读者看我第140篇回忆录《吵架》后留言:“最后这位梁主编下场如何?”我答:“我离开《广州文艺》后,听说梁主编把原先杂志社积累的30余万元花掉,用于包装《广州文艺》,提升为配得上‘国际化大都市’的档次,可能也有部分用于提高稿酬、聘请外省特约编辑之类?后来各方面有意见,觉得他当主编未必合适,他自己提出另有去处就离开了,1997年由女作家张梅任《广州文艺》主编。”该读者说:“那看來他也沒什么本事。”我倒不认为他没本事,但当主编不善于团结副手和下属,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就很难将事业推进。与其等上级因你不称职要调离,还不如趁早走光彩些。现在上网搜索梁的履历,曾任《广州文艺》主编仍是加分项,挺光鲜。

      我与老钟最后通话说请放心,我会在《源流》好好干。说到做到,《源流》主力是来自各报刊的退休编辑、记者,我与大家合作愉快。但新总编吴大勇到任,就造成了矛盾。老吴是四川人,1949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过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他退休前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报》社副社长,是副师级军官。他来《源流》之初就按《战士报》规矩办,所有稿件须完全改妥誊清,不再带有红笔痕迹方可送审。我的天!那时没几个编辑会用电脑,老区作者岁数偏老,大部分稿件是邮寄来,极少是电传稿,按老吴要求会增加很大工作量,这样的头可开不得。当期恰有一篇我组来的长稿,我照例用红笔将整段整段文字删去,自认为已编好,填罢稿笺呈送总编后就下班回家。老吴看到那稿非常生气,可能认为我对新总编不尊重。其实我是不愿脱离实际去图形式,有那精力不如多编些好稿!两位年轻女编辑见我不肯顺从,又怕伤了和气,用一下午代我先复印原稿,再按我的删改剪剪贴贴,连接处用手写上一段文字,又补上我定好的小标题……费了不少功夫才基本符合要求。第二天我回到办公室,听她俩说起这些情况,心里颇不以为然,“不打不相识”,老吴是想给我一个下马威。咱俩同姓,你“大”了才“勇”,我自“幼”便“坚”,谁怕谁!

      与新总编的合作一开始就不愉快,很难估计自己做副总编会发生些什么。幸运的是我碰上胸襟广阔的军人,他没给我小鞋穿。老吴性格有耿直好强的一面,不仅和我发生过摩擦,和不止一位同事也红过脸。《家庭》杂志前主编李骏是出版界老人,我甚至想不起他来《源流》任什么职务,但他就是热心编杂志。忘了因为什么老李和老吴竟然在办公室吵架,过后又互相道歉和解。杂志社成员在外地合影,他俩刚好站一起也无所谓。老吴看出我们都想办好杂志,并非故意和谁过不去,也就注意以身作则。他很快熟悉了新环境,懂得从实际出发,倡导民主办刊。做策划,开栏目,定标题,事事和大家商量。好几个编辑都是退休后应聘的,凭丰富经验各抒己见,哪怕争论一番,心情也很舒畅。那时报酬不高,编辑每月900元,副总编1000元,总编1100元,补助也少。但大家习惯了天天上午回办公室,老吴更是来得早走得晚。除了编稿,年近七旬的他还带头深入老区、山区采访。杂志社没有汽车,下基层要坐长途汽车到市、县,再转乘当地提供的面包车,他每次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多年后他已离开《源流》,还每年八一自费请老同事聚餐。直到他进老人院还请假回家,要和我们一起过建军节。

      教我跳交谊舞的工人阿中与我同岁,遇到国企下岗潮,夫妻双双下岗。50岁的人再就业有难度,有人介绍他去旅馆当服务员,每天用抹布擦楼梯扶手,他身材矮胖肚腩大,蹲下站起很吃力。我向吴大勇说明阿中困境,老吴同意让阿中来《源流》做杂务,填单往各地寄杂志。后来份数上升,外地集体订阅数量大,每逢月初几天,阿中妻子也来做临工寄杂志。“吴社长真是人情味浓的好领导!”多少年后提起,阿中都赞叹不已。后来有位总编辑陈明哲也是部队转业的,写作能力强,待人很友善,我和阿中都觉得,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忙些累些也开心。

      吴大勇是外省人,又长期在部队,原先对广东情况并不了解。担任省老促会理事并具体编辑《源流》后,心里才渐渐有了底。他对我说过好几遍,三番四次听到部队上、地方上的人都极为赞赏吴有恒,举了很多实例证明这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使他对吴有恒由衷地敬重。他和老伴特地看了我写于1997年春的《无私战士有情人》,被我父母的革命经历感动。他女儿从新西兰回国探家,看到杂志社合影,一眼就认出其中的我。原来她出国前是省电台记者,曾来梅花村我家采访吴有恒。我陪着父亲接待过她,“吴剑辉”那张名片还保存着。为女儿起这么个英气飒爽的名字,老吴的个性可见一斑。聊起父母子女这类话题,我和他顿时感到世界有时很小,尤其在心与心拉近距离的情况下,“同姓三分亲”。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源流》同事去开平参观华侨私家园林“立园”,李骏(后左一)、吴大勇(后左二)。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总编陈明哲(右一)与《源流》同事、作者在仁化红石公园阳元石景区留影。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在曲江县梅关留影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吴大勇、吴幼坚与编辑小陈在三水荷花世界合影。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吴大勇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留影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大勇作品荣获民政部颁发二等奖,手持证书留影。
【回忆录】不打不相识(150)
广东省老促会首任会长罗天(前左二)、《源流》名誉社长吴健民(前左三)与大家在办公室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