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色堇吴幼坚
三色堇吴幼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995
  • 关注人气:22,9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坠落(148)

(2025-09-02 10:48:44)
标签:

吴幼坚

78岁同志母亲

老同事钟子硕

《中国新文艺大系》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坠落(148)
题图:荷叶,78岁阿坚2025年8月30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坠落(148)

【回忆录】坠落(148)

      我1979年7月从湛江回广州,在《广州文艺》当校对,住盘福路父母家,去中山纪念堂后面的清泉街上班。同事钟子硕、卢慧龄两家都住盘福路,与我家同一大院。卢慧龄比我年长十多年,颇具大姐风范,几次邀我去她家做客。钟子硕1943年出生,比我大4岁,戴副近视眼镜,说话语速较慢,脸上常带微笑,很斯文。他成熟稳重,同事们都叫他老钟。那时我和老钟只是点头之交,后来我和阿波在广雅中学安家,怀孕后在家服中药保胎,直到儿子远涛满百日才回单位。编辑部已搬到环市东377号,小说组在三楼,评论组在二楼。我在一楼的美术校对组,和评论组组长老钟还是少交流。      

       1981年春,杂志社创办了全国首份文学大报《南风》,我校对《广州文艺》月刊,还校对《南风》半月刊,常和编辑一起加班。白天阿波把远涛送去盘福路保姆家,傍晚我负责接儿子回广雅。于是我下午除了看望父母,还常带《南风》校样去找老钟,一来让他抓紧时间看有什么问题,二来我好随时请教。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业务水平比我这高中生强多了。交谈中我得知老钟父母是海外归侨,父亲曾任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文革中被关押批斗,不堪屈辱,趁看守疏忽,含冤在洗手间自尽。老钟大学毕业被分到广西某县,在印刷厂排字车间捡字。妻子是父母世交的女儿,文革前回国读书住他家,彼此知根知底。两人婚后有了女儿,一家人和和睦睦。他说自己最大爱好是读书写作,此外是晚饭后去中山纪念堂散步。      

       远涛渐渐长大,老钟偶尔见到很喜欢,每次我要去接儿子,他都打开冰箱拿水果、糖饼给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卜卜星”,那是80年代初广州出的非油炸膨化食品,属于国内首个现代休闲食品。我工资40多元全交给保姆(包孩子午晚餐),靠阿波工资养家,所以极少买零食,钟叔叔给的“卜卜星”,远涛很爱吃。     

       1982年9月,在各位编辑推荐下,主编刘家泽决定让我到小说组做编辑。我明白自己不像其他同事,在相当于中专的学员班受两年教育,更没有部分同事那样的大学文凭,我连电大业大也没读,因此秉持“笨鸟先飞”的精神,边干边学,较快提升了水准。后来编辑部人手减少,改由高乃炎、钟子硕分别组成编辑室轮值,老钟手下有方亮、陆龙威、王璞和我。我们组稿编稿正起劲,《中国现代画报》主编詹忠效要我过去,等画报副主编周金灼退休就接任。《广州文艺》主编李树政已同意,给我三个月过渡时间。但没等工作开展起来,老钟偶然见到小詹为我印的名片,认为我们背着他做影响工作的事,气得脸都青了。小詹和我商量后,让我留在《广州文艺》发挥骨干作用。      

       1983至1984年间,我和老钟还参与《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编辑工作。这是由中国文联主持编纂的大型文献丛书,作为跨世纪文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了1949年至1966年间中国文艺发展成果。丛书由周扬担任总顾问、陈荒煤任总主编。其中散文集由吴有恒、黄秋耘任主编。两位老作家相识几十年,晚年同住梅花村19号刘纪文公馆,楼上楼下来往密切。他俩请五位中年助理:羊城晚报编辑高风、胡区区,广州日报编辑杨小彦,广州文艺钟子硕、吴幼坚,每两周用一个下午,在吴家开工作会议。我们根据"精选严选"原则收录作品,入选散文标注原始发表信息,包含作品首次刊登的期刊名称及发表时间。全书共收录183篇散文,许多作家、研究工作者、报刊编辑部、出版社,和已故作家的亲属,或是推荐篇目,或是寄来作品的复印件,而广东中山图书馆,则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很大的方便。选编散文集的过程,我听到两位主编、几位助理的高见,读了大量初选作品,等于上了很多课,收获是潜移默化的。工余有机会为同一本大书出力,我和老钟都很开心。1984年9月,吴有恒、黄秋耘共同署名,为散文集写了《导言》。41年后我重读,两位老人的真知灼见依然深刻。我很想重新发表,但愿审核能过关。无论如何,我的姓名与吴有恒、黄秋耘主编,与钟子硕等几位助理,一同印在这本深蓝硬皮厚书上,是值得欣慰的事。老钟出版过散文集《山水清音》和《足迹的幻化》,但我在网上只搜到《山水清音》照片。      

       老钟1985年调离《广州文艺》,先后任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1988年8月至1992年8月),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东省作协理事。他应邀出席广州文艺“朝花奖”颁奖活动,晚上广东大厦有交谊舞会,我和他边跳慢三边交谈。“老钟,你调去文化局变得活跃了。”“工作需要应酬而已,我还是喜欢看书、写作。”“交到知心朋友了吗?”“没有。在文化部门当领导要特别谨慎,和谁都不敢走近,请谁看场电影、喝杯咖啡都不行,认得我的人多,最怕风言风语。”一曲终了,他说要去请其他人跳,否则会被议论偏心。望着他带舞伴走远,我感觉他没原先轻松。      

       1992年10月,老钟调到澳门,任新华社澳门分社宣传文体部部长。老同事几乎没有机会碰面,想不起怎么给他一幅彩照,是我随广州文艺社去澳门旅游的留影。我请他题诗以便收录到三色堇影集里。很快便收到他以笔名“叶石”题的诗——


【回忆录】坠落(148)

琴弦风帆

     

不是琴弦

恰似琴弦

弹奏起

岁月的欢歌

不是风帆

更似风帆

鼓荡着

远航的银波

【回忆录】坠落(148)

      我离开《广州文艺》去《源流》没多久,1996年钟子硕调回广州市任文联主席。很多人议论道,老钟回文联了,阿坚有希望回《广州文艺》了!某日他打电话到我家,通知我第二天上午去文联,见党组书记杨苗青和他。老钟说,他做了调查研究,认为我在《广州文艺》是称职的,决定先把我从《源流》调回文联,任文学创研室副主任,再找机会调回《广州文艺》。他还说,文联有人说他和我相好,“不管人家是半开玩笑还是故意造舆论,我们都要注意,到文联上班就上班,下班就走人,不卷入是非漩涡。”“老钟,我根本不想去文联,我不适合待在机关。”“不经这一步很难要回你,重返《广州文艺》是下一步。”他叮嘱我,明天杨书记征求意见,你就答应下来。我说好吧。      

      第二天近午,我到文联办公室,老钟进来见我一人,说:“你瘦了。”我笑笑:“没有吧。”杨书记也来了,两位和我一起,让文联司机开车去流花湖附近餐厅,四人一个包间,点几样好菜共进午餐。杨苗青问我对文学创研室副主任这工作怎么想,我说感觉很难胜任,自己文学创作不行,理论研究也不行。老钟说文研所也要有人组织活动,对外联络的,若每个领导都埋头创作反而不妥。杨书记也鼓励道,还是像你在《广州文艺》那样,边学边干逐渐适应新工作。他们说开文联党组扩大会议提出此事,然后你就来文联上班,加一张桌子而已。《源流》那边可以继续帮忙,他们给你的补助有限,老区杂志应该扶持。他们还解释说这是平调,不升不降,应该没问题,你就准备来文联上班吧。市文联党组书记和市文联主席请我吃饭谈工作,我觉得够尊重的,就算心里不那么情愿,也要答应下来。司机在场听着三人对话,但可能不在乎说些啥。      

       一周后,老钟电话打到我家,欲言又止,我:“党组扩大会议开完,没通过我调任创研室副主任吧?”他:“你猜到了?”我:“我就知道会有人反对。”老钟解释道,对方是应邀出席会议,但负责文联常务工作,他的意见必须尊重。他说你不是搞文学创作的,就怕作家内心不服气……我抢过话头:“老钟,没关系,我真调入文联还未必干得舒心顺气,现在编《源流》获得上下左右信任,工作有意义,我会干得好,你放心!”老钟听我如此表态,也就说:“好啊,相信你在哪里都会干得好!”我俩是用粤语交谈的,最后他说:“你重系咁(粤语:你还是这样)……”停顿一下,我问:“咁乜嘢(粤语:这样什么)?”他答:“咁可爱。”这下子我倒不知怎么应对,就挂了机。      

      大约几天后,《广州文艺》美编梁荣去市文联找老钟。荣哥是我先生阿波亲姐夫,对我的工作很上心,而且看不惯梁主编上任后的作为,就向老钟反映情况。午饭前荣哥回单位,告诉我和龙威,老钟拍着肩头送他出门,笑道:“梁老荣,我知道啦。”我们都挺高兴,觉得问题迟早会解决。龙威还对我说,她从英国回广州,老钟从澳门回广州,至今还没见面,要找机会见见老钟。      

      当晚梁荣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老钟下午从文联马路对面大厦15楼坠落!他说不出更多情况,我也震惊、不解。第二天上班,大家议论纷纷,难以置信。王璞说,是不是澳门黑社会追杀呀?老钟那么注重仪表的人,怎会选择这种方式?禤司机说,老钟样样顺利怎会走绝路?如果说幼坚或者我还信几分。(已调走的岑之京听我转述后说,幼坚你才不会呢!我问为什么,之京答,你这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会把心事藏着不释放。)有人补充更多细节,说老钟午饭后还找一位女演员谈话,通知她经研究批准提前退休;接着和朱光天谈文联内部刊物的编务,还问朱下午要上的电脑课难不难学;办公室同事问老钟是否要进里屋午睡,他答你先睡吧,我上个洗手间。不料随后竟过天桥上顶楼……      

       公安和宣传部门联合调查半月后发讣告,陈述钟子硕生平,职务,我记不清最后说法,现在网上百度是“因故身亡。”家人、同事、朋友都无法理解他内心,那时大家还不知道“抑郁症”,所以没去联想。曾任《广州文艺》副主编的霍之键说,老钟打过电话想约他饮茶,偏不巧他发烧没能一聚。说不定两位老同事聊聊有用呢?但若一个人决心离去,迟早要走的。      

      我选购三朵工艺玫瑰花,红色、黄色、白色,象征热爱、激情、友谊、祝福、纯洁、真挚……装在家中原有的精致小篮里,附一幅心意卡,亲笔写几句:“送别我的领导、同事、邻居、兄长、朋友钟子硕,愿你安息。”我将玫瑰小花篮摆在会场某处,独立而醒目。谁看到,怎么想,不管。霍之键说:“幼坚,我看到了。”面对共同朋友的逝去,我们都痛惜不已,无法言说。


【回忆录】坠落(148)
左起:陆龙威、吴幼坚、方亮、钟子硕、王璞

【回忆录】坠落(148)

【回忆录】坠落(148)

【回忆录】坠落(148)
左起:吴幼坚、吴有恒、黄秋耘、高风、胡区区

【回忆录】坠落(148)

【回忆录】坠落(148)

【回忆录】坠落(148)

【回忆录】坠落(148)
78岁阿坚2025年6月6日摄于日本东京红、黄、白的玫瑰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