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2025-01-20 08:57:26)
标签:

吴幼坚

77岁同志母亲

1985年去武大组稿往事

与武汉文友合影老照片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题图:三角梅   77岁阿坚2023年11月16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1984年秋,《广州文艺》编辑部在珠海开了一星期会。那时全城像个巨大工地,烈日当顶,尘土飞扬,没事谁也不愿上街。我们住在市委党校里,往返于如火如荼的三角梅花丛旁,除了开会、吃睡,就是看香港电视节目。从1978年起,陆续有港澳同胞带电视机回乡,珠三角民众通过带有放大器的鱼骨形天线,用竹竿伸进天空,指向东南方,就可收看香港的电视节目。当时,中央三令五申对鱼骨天线坚决拆除,各级党委明令禁止收看香港电视,抵制“精神污染”。我们身在广州,也不能看香港电视。来到珠海等于解禁,编辑们看电影、电视剧、新闻、文艺、体育,也看插播的广告。卢慧龄大姐面对屏幕上的美食,夸张地伸手抓取,笑道:“哗,看到流口水,好香啊!”我也赞同,人家广告拍得多有质感,真是色香味俱全。大家注意力更多放在栏目名称上,觉得原名呆板: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便集思广益,推出“魅力世界”、“都市霓虹”、“特区剪影”、“滑浪风帆”、“旋转餐厅”等等,令读者耳目一新。我们欣赏香港主持人亲切风趣的个性,也尝试发表编辑照片和独白,打破神秘感,拉近与作者、读者的距离。

       经过反复讨论的宣言《机会与挑战》,于1985年元旦刊登在《广州文艺》扉页:“我们正面临改革的机会。农村在改革!城市在改革!改革的洪流浩浩涌涌;党心所向,民心所思,顺之者昌,逆之者败……文学面临着挑战!文学刊物面临着挑战!……面对改革的势头,面对刊物的竞争,我们没有退路。……摆在我们面前,就有一条光明的前路——立足改革,迎接挑战。……”宣言末尾,第一次用铅字排印出每个编辑的姓名。这一年,《广州文艺》的黄金时代开始了,我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也开始了。

       我和同事们都自觉投入工作,人员不算多,也分成两个编辑室以便轮班,不当班那个月就抓紧时间外出组稿。我1985年5月第五次到武汉,几位在武大中文系插班进修的青年作者来火车站接我。五月正午的骄阳热力逼人,坐在“老”大学生的自行车尾架上,进入绿意浓浓的武大校园,顿觉神清气爽。插班生下午有课,我抓紧时间去“作家班”。那批学员都是颇有名气的中青年作家,不少人在《广州文艺》发过作品,有几位还获过“朝花奖”。现在,他们多转向以写中篇、长篇为主了,但与我交谈过的每一位,都答应有了合适的短篇或小中篇,会给我刊的。“《广州文艺》是家有影响的青年文学刊物,办得很有特色,很有朝气!”听到他们的称赞,我毫不掩饰自己欣慰的笑容。

       为节省编辑部经费,我在武大作家班宿舍睡了四晚。武汉素有“火炉”之称,东湖之滨的武大也酷热难当。“老三届”的作者为充实自己,甘愿过几年简朴的学生生活。插班生四人睡一间宿舍,床、桌、椅挤得满满的,还到处是书、笔记、文稿;晚上,我在他们房里呆了一会,双脚就被蚊子叮出一个个红点。真难为他们在这种环境里读书、写作。全国作协会员住得稍宽敞,但同样在学生食堂排队买饭菜;同样从楼下往六七楼提自来水;同样听课、复习、考试……他们为我腾出一间房,木门关紧,窗口半夜进来的还是热风,我汗水直淌,干脆脱光衣裤,才迷糊入睡。在一对青年作家的宿舍里,我看到他俩把女儿的照片镶在床头镜框中,别的作家也该珍藏着妻儿的照片吧这是一批特殊的大学生,低年级同学甚至喊他们叔叔、阿姨,而他们在与小字辈一起读书之余,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佳作。

        看着大学生在武大校园翩然来去,我想,如果没有十年浩劫,我也许会成为他们的学姐。1966年5月我在广东广雅中学毕业,开始分类复习准备参加高考。我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同学都认为,按我语文成绩应能考上。动过报考武大图书馆系的念头,觉得和书籍打交道不错,后来明白管理图书严谨枯燥,和单纯看书是两码事,就不再考虑武大。随即文化大革命爆发,我连家里那大柜大柜的书都未及浏览,“造反派”就把它们抄走、烧毁了。父母分别被关押五年,我和未成年的四个弟妹,只好各自在社会大学里,读人生这本严峻的大书。等我1983年当上《广州文艺》编辑时已36岁,而学历只是高中。作者们尊称编辑为“老师”,我是比许多青年作者阅历丰富,但要当“老师”,还须不断充实提高。一位大学青年教师把他参与编辑的理论书籍寄来,让我“放在手边,得空翻翻”,一位部队作者写信说:“送你一套《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希望对你的工作有帮助。”作者们不注重我有无大学文凭,但要求我有真才实学;他们希望我不但具有五六十年代的编辑作风,还具有八十年代的编辑思想。

       星期天,六个中文系插班生与我结伴,用单车载着我,铃声叮当,直奔磨山。开怀畅饮,诗兴顿生。有人饮酒过量呕吐,我掏出手绢给他擦拭,后来他写信致谢,说手绢洗净留作纪念了。归途中,七人被漫坡野菊花迷住,下车采撷,留影。朵朵黄花,阳光般跳跃在我们胸前、肩上,点缀着我们的车头和挎包。这支变得年轻了的自行车队驶近了武大侧门,阵阵更年轻的欢声笑语扑面而来。看,夕阳辉映的东湖金波荡漾,嬉浪的男女青年身穿艳丽的泳装出没其间;白色的水鸟扇动双翅飞向高远的蓝天;岸边的梧桐慈爱地俯向湖面,荫庇着在绿茵上依偎、拥吻的恋人;错落有致地散停着的自行车,显出了少见的轻松、自在……这欢乐、自由、安宁的画面又一次使我百感交集。

       昨天我和作家班的谭元亨已来过这里。他比我低两届,“文革”中身陷冤狱,受过几年折磨,留下了严重失眠的后遗症,住集体宿舍比一般人更不适应。最令我同情的,是他33岁仍孑然一身。我和他在湖畔沉默着,聆听着人们无拘无束的畅笑。你不得不承认,春天是属于他们的,而自己已步入人生的盛夏。谭元亨习惯地蹙着眉,但没有叹息,也毋须安慰。当时他已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作品,仍在不倦地笔耕。(我写本文时搜索到:谭元亨,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退休教授,家族背景显赫,祖上是广州“十三行”八大家之一。至今已出版文史哲工各类著作逾100种,主持了《广东客家史》《客家文化大典》《广府文化史》等项目,并多次应邀在欧美、亚非十多国进行中国文学和客家文化的讲演,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日等文字。)

       东湖的傍晚给我的印象是特殊而强烈的。夜里,学生宿舍像个蒸笼,我干脆起床看稿。在这万籁俱寂之时,一定有许多作者也在用功。几天后我在汉口见到一位同龄人,她向素昧平生的我讲起她刚完成的中篇小说,讲起她第一位丈夫被打成“反革命”含冤而死的往事,潸然泪下。接着我去潜江县看望油田的一位作者及其家属,他妻子在那疯狂的年代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反复发作,只好提前病退。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如牛负重,在业余创作的路上艰难前行。中国这代中年作者经历过何等险恶的风浪而不甘沉沦啊!我理解他们,就像理解自己一样。我不能和各位作者见面,不能详知他们的具体经历,但他们一旦成了我联系的作者,原先陌生的姓名就会逐渐变得亲切。大年初一有位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猫耳洞里写信拜年,他问:“阿坚姐,您此刻也许正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我回信:“年初一早上我回编辑部值班,先给外地作者写信,接着与来访的外省作者面谈。”我希望自己在繁华大都市里从事编辑工作的实况,无愧于我各行各业艰苦奋斗、认真工作的作者。

       错过青春岁月的我们,一旦有机会舒展身心,就迸发出充沛活力。武汉作家胡发云与妻子李虹,第一次见到我是1985年,我在湖北省作家代表大会上约稿。那天他俩走进我房间,三人很随意地聊开了。李虹是广电系统的编辑,当过军人,年轻美丽,神采奕奕,化着淡妆,还挂着细细的项链。说起“文革”、知青生活,我滔滔不绝。末了,胡发云说他正写一百个老三届的事,还没写到当编辑的,希望我算上一个。我说,口头怎么讲都无所谓,写成书面就免了吧。下午李虹又来,说:“发云去北京了,叮嘱我再来争取,如果同意我们就录音吧?”我还是没答应。她说:“我们都很喜欢你。”我问:“为什么?喜欢我的单纯?”她答:“不,这个年龄不再是单纯了,而是率真。”夫妻俩都比我年轻,但也许第一次的印象深刻,发云又是个细腻温情的男人,每年联名写贺卡,都用大哥哥般的口吻。19901224日贺卡,写的是:“阿坚:永远的小姑娘,永远的活力与梦想。”落款一如既往是“发云、李虹”。他俩的相知相爱从每一细节上渗透出来,所以我在李虹病逝后,发表《天上人间不了情》表达心意。上世纪8090年代,发云着力关注中国知识女性命运。他曾在深圳一家女性刊物任职,还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生活中,他心胸坦荡地和女性朋友交往。有位演员出身的女作家婚变后心情黯然,李虹让发云多去安慰陪伴,顺便帮忙做些杂事;年轻的小夏离婚后,父母离休迁回原籍,她独住军区大院小楼情绪波动,发云会从武昌过汉口开导她。有时给李虹打声招呼不回家了,在小夏家过夜,第二天就近回武汉市文联开会。

      小夏家那座独立小楼环境幽静,院内葡萄藤蔓缠绕,青果累累,她不时邀文友去家里做客,葡萄诱人却未成熟,很酸涩。董宏猷笑言:“这是永远的青葡萄!”后来他为我一幅照片题诗《夏天的童话》,诗中写道:我们的青春是永远的青葡萄/为着我们没有童话的春天”。我和武汉作者们在青葡萄前合影,那时大家对文学充满热情,觉得生活会苦尽甘来,前程美好。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1984年秋广州文艺编辑部全体成员在珠海市委党校三角梅花丛前合影(有两位是上级机关干部)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我在三角梅花丛前这幅留影助我确认大合影时间地点。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居民楼顶常有鱼骨天线密集竖起。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胡发云、小夏、阿坚在军区大院合影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董宏猷、小夏、阿坚在青葡萄前合影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陈应松等文友与阿坚合影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武汉作者与儿子都写小说,他请阿坚到家中做客,让儿子把小说稿交给阿坚看,父亲摄下两人交流的画面。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邓一光等文友与阿坚合影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回忆录】武汉的热情(1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