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2024-11-04 20:22:46)
标签:

吴幼坚

77岁同志母亲

学做《广州文艺》编辑

首次去湖南组稿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题图:木芙蓉(有说是湖南的省花)阿坚2024年11月2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我1979年7月进《广州文艺》,做了三年校对,1982年9月到小说组做编辑。与此同时,先后带徒弟姜小萍、林子敏做校对。那三个月特别紧张,生怕由于缺乏专业水准,看走眼错失好稿子。读到未达发表要求的来稿,要认真思考,斟酌用语写退稿信。小说组长周金灼说,可以用铅印退稿信,不一定都用手写。我想,如果一概客气地说“因版面所限未能刊登来稿”,对方得不到帮助,让稿子旅行一趟会失望。既然花功夫看过,有些还与同事交流过,还是写信坦言来稿优缺点供参考。主编刘家泽公开要求:“要像写情书那样用心写约稿信、退稿信。”我确实如此。有位湖南吉首乡村教师的儿子小黄,没考上大学但不放弃文学梦,写小说投给《广州文艺》,我回信鼓励他。第二篇仍不行,我要他再下功夫。数年后小黄加入湖南省作协,来广东打工又加入广东省作协。他想去《广州文艺》面谢我,我却已离开杂志社。后来,他偶然看到清远市文联《飞霞》列出:特邀副主编吴幼坚,不禁喜出望外,寄上19岁那年我两封退稿信请《飞霞》转交,证明他并非冒昧求见。他请我务必归还信件,说是“传家宝”,要让儿子明白父亲坚持文学创作,阿坚老师的鼓励起了关键作用。我同意他到家做客,去梅花村口接他,意外看到这年轻人捧着鲜花,路旁一群民工好奇地盯着,不知道他是我的作者。那时他已没在工地卖力气,而是进报刊社当记者,业余仍发表小说、散文。

      是编辑部同事建议领导让我做编辑的,他们都热心帮我提高业务能力。《广州文艺》编辑主力是文革前的中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有,都当过知青,彼此心灵相通,合作和谐。有人说“三个女人一个圩”,而我的女同事不喧哗,不八卦。蔡怀励懂评论我钦佩,因我形象思维好些,逻辑思维不强;彭泓冰懂诗歌我钦佩,诗歌也是我弱项。她俩的字都漂亮,我的字虽也有人夸奖,但自知缺乏功底过于随意。小说组陈茹热诚善良谦和,不因其父是著名作家陈残云有傲气;陆龙威与我都是高干子弟,家风正,人品好,“银铃般的笑声”是她可爱标识。男士中与我交流最多的是岑之京,其父岑桑代表作《当你还是一朵花》,是我中学常读的青年修养书籍。岑桑父子写小说各有千秋,吴有恒倡导“岭南文派”,对我说,之京笔下岭南风味比岑桑浓。之京是文坛新秀却低调沉实,甘为他人做嫁衣裳。方亮来自高干家庭,发过有影响的小说、报告文学。他身材容貌是“南人北相”,《家庭》女编辑想找我和他拍电视广告,以夫妻身份宣传《家庭》杂志,我觉得文化界熟人多,不好意思答应。事后告诉方亮,他呵呵笑道:“是呀,我俩出镜会被文友笑的。”他被选为“第三梯队”,升任市文联副秘书长,进武汉大学作家班深造。我去组稿时与他推心置腹,了解到他恋爱婚姻方面的矛盾心理。

       儿子远涛两岁了,我们把他送进广雅托儿所。早上阿波抱着他走教工宿舍区小路,远涛都手指后门方向,阿波带他去西村买点儿零食,再折返托儿所,将他交给阿姨。一个小朋友坐一个痰盂,集体拉屎。有的小孩哭闹不已,远涛则乖乖的,阿姨说:“他肯听讲道理。”这孩子确实让父母省心,斗室内他的活动范围是大床,在被垛和枕头间自己玩“塞车”。我们买了部12寸黑白电视机,看电视我坐土沙发,他就窝在我怀里。买回的图书我要他自己看,夫妻俩都没给儿子讲睡前故事。

       我接替同事负责中南五省来稿,按名单给作者去信自我介绍。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阿坚是男的,后来我组稿住旅馆,来访者敲开我房门,见到我立即后退,以为找错地方。得知我就是“阿坚”,不禁笑道:“坚字给人雄性感觉,何况你的字有力,写信语气也利落。”我反问:“强、勇、猛、威、壮……这么多字都给男性,女的用个‘坚’字就觉得出奇?我家有六个‘坚’,妈妈搞革命工作代号‘坚’,五个女儿名字也带‘坚’。”

       1982年冬,我首次出门组稿。当时文坛“湘军”突起,我要去湖南找好稿。为节省经费买慢车票,下午在广州发车,途中停很多站,农民挑着农产品上下车,半夜也照样嘈杂。第二天清晨抵长沙,我拉着带轮的行李袋,顶着寒风走到八一路227号湖南省文联。进大院找到某栋某层某号,敲门。门一开,穿睡衣裤的男人看着陌生女客生疑,我忙递上刘家泽手写介绍信。他掩门叫我稍等,换好外衣才让我进屋。“吃早餐了吗?”“还没呢。”“就在我家吃?”“好。”他拿出馒头、稀饭、咸菜、鸡蛋,说妻子上班了,他待会领我入住招待所,再带我去《湘江文学》。我忘了这位热心同行姓名,倒记住另一位女编辑:刘芸。他们带我去潇湘电影制片厂,登门拜访莫应丰。莫的长篇小说《将军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发表较早的一部否定文革的力作,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他们还带我去见广东籍作家叶蔚林,叶送我一本小说集。

       湖南师范大学颜昌海等学生,是与我通信的青年作者。他们请我到位于湘江西岸的学校开座谈会,先带我进男生宿舍吃晚餐。每个人都用饭盆盛饭,漱口盅装肉菜,还兴高采烈地喝酒。他们郑重其事通知校友参加座谈,韩少功也来了。当时韩已在文坛崭露头角,1980年、1981年获全优秀短篇小说奖。我在座谈中开口就说:“我没有读过大学,原先当校对,几个月前才当编辑。”年轻人想当然地认为,阿坚能在广州这座大城市当文学杂志编辑,肯定毕业于名牌大学,且有工作经验,不料我如此坦诚交底。接着我说:“第一次出门组稿,免不了记挂儿子,他才两岁多……”听者觉得阿坚是个重情的女人。大家聊得很热烈,散会后一群人陪我从湘江西岸走回东岸,直送到招待所。韩少功叫我“小吴”,我说:“你怎么能叫我小吴?你是哪年的?”“1953年。”“我1947年,比你大六年!”我说希望大家都叫我阿坚。我们踩着结冰的路面,雪粉飘落头上身上,心头却暖烘烘的。

       周日,童年小伙伴关鲁雄来招待所接我,带我回他夫妻俩读书、教学的中南矿冶学院。我们坐公车到学院附近,再抄岳麓山的近路回家。多年没见,鲁雄结婚生子成熟多了,工作方面也承担了教研任务。他1967年在长沙“六六事件”中被对立派打至重伤:颅底骨折,鼻骨骨折,脑脊液溢出,若不是解放军及时救治早已丧生,哪有今日安稳生活?鲁雄极为珍惜捡回来的一条命,没有虚度光阴,后来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化工学院副院长。他妻儿在家,房子虽小也很整洁温馨。四人吃过午饭,夫妻俩送我去坐返程车。雪后的岳麓山路滑易跌,每到不好走的坎,鲁雄都要关照妻子,搀扶一把。他回头看是否要伸手过来,我忙摆手示意不必。在粤北阳山十年,多难走的路都踩在脚下。

       随后我去岳阳组稿,找当地作家李自由。他带我去看冰雪中的岳阳楼,望着视野模糊的洞庭湖问:“你为什么挑冬季来?下雪没法乘船游湖了。”我答,我来是组稿,没计划旅游。李手头有刚完稿的中篇小说《蔪蛇老人传》,原准备给某文学双月刊,《广州文艺》毕竟以短篇为主,且他是头回与我刊打交道。但阿坚的诚意感动了他,为支持我这位新手,他将稿子交我带走。我马不停蹄从岳阳乘火车去株洲,没买到坐票,在两节车厢连接处站了几小时,跺着冻麻的双脚,看完叶蔚林的小说集。其中《大海知道他》叙说的是发生在广东一片诲滩上的战斗。游击队员阿兴面对企图活捉他的敌人,身中数弹后毅然跳海,他和战友们用生命护卫的婴孩活了下来。“没有一个人知道阿兴壮烈的牺牲;但是大海汹涌着,大海唱着永恒的歌,大海知道他。”这样的结尾叩动我心弦,车外白雪皑皑的原野,在泪光中变得模糊不清。40年前,我降生于这世界之时,父辈正与敌人浴血战斗。我是小说中那婴孩的同龄人,我可以不知道某个先烈某次哉斗,但我不可以淡忘为共和国的诞生前人付出的代价。阿坚,既然你活着,就要活得问心无愧;既然你当编辑,就要当得认认真真。

      株洲负责接待的干部问:“你怎么元旦前就来了?株洲的蜜桔要过半个月才够甜,正好买回家过春节。”我答:“我来株洲是组稿,不是买土特产呀。”他们约来不少文学青年和我见面,至于作品能否达到《广州文艺》发表水平,就看各人今后的功夫了。株洲最有实力的作家是聂鑫森, 他初中毕业就到株洲市木材公司当工人,后来调《株洲日报》副刊部工作。聂的小说散文诗歌都写得好,获过多种奖项,书法、国画也很不错。这位工人出身的作家淳朴内秀,与我书信联系数年。1983年第2期《广州文艺》发表我小说处女作后,我对他说作者是位新人,想听听他的意见。聂鑫森认真阅读,回信对该作品予以肯定,要我转告作者继续写下去。

       湖南之行结束半月左右,我接到来自上海的信件:“阿坚你好!我是《萌芽》的编辑魏威,负责联系湖南作者,同时写评论。近日到长沙、岳阳、株洲出差,每到一地都听说,《广州文艺》编辑阿坚刚来过。真巧,我好像追着你的脚步,总差一点没赶上。接触过你的人都说,你为人坦诚,做事认真,目前是新手,但会很快进步。《萌芽》和《广州文艺》都是市级文学月刊,存在竞争关系,但我感觉能与你成为朋友。”对方介绍了自己学习、工作情况,最后写道:“致以友军的敬礼!”我想,这位同行毕业于名牌大学,又在有名的杂志当编辑,对我会有帮助,于是给他回了信。那些年我与他通信并不多,但1988年10月,他应约评论我联系的空军作家新作,题目是《陶建军小说创作的一次蜕变》。评论发表于《广州文艺》1988年第10期,获1988年度“朝花奖”。

       初次组稿带回岳阳李自由那篇《蔪蛇老人传》,经编辑、小说组长、副主编、主编几层把关顺利通过,安排为1983年第4期头条文章(后荣获1983年度“朝花奖”)。万事起头难,有良好开端,我当编辑更有信心了。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左起:陈茹、王璞、吴幼坚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卢慧龄(前)、陆龙威、吴幼坚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左起:余伯焜、吴幼坚、岑之京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左起:岑之京、吴幼坚、杨永权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姜小萍、吴幼坚

广雅校园留影: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三口之家的黑白电视机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长沙火车站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雪中岳阳楼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株洲站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阿坚首次去湖南组稿见到的部分作家:莫应丰、叶蔚林、韩少功、聂鑫森

童年小伙伴关鲁雄为阿坚拍摄雪后留影: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回忆录】初去湖南组稿(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