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色堇吴幼坚
三色堇吴幼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168
  • 关注人气:22,9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2024-10-16 13:55:26)
标签:

吴幼坚

视频《再见朋友》

远涛校对外公杂文

两位豆友与我交流感受

情感

分类: 我这一株三色堇—自己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77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4年9月13日在广州从化温泉流溪河畔扬六米飘带即兴独舞。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我是校对出身的编辑,自己也写文章,算是对文字比较敏感的人。但实际上我比儿子差远了,他无论翻译还是写作,都非常注重遣词造句,反复推敲,字、词、句、标点,都力求用好。我刚重发父亲的杂文,就被远涛看出问题,当天三次与我交流——

      1)中午

      他:你重发《〈东方红〉这个歌》,分段与最后的标点与《吴有恒文选》不同。(附文选图片)

      我:我是从以前我发过的那篇博文复制过来的,没对照文选。可能最后用感叹号更合适。

      他:我相信原文是感叹号。末句“多少”是感叹词 。分段也是文选版比较好。

      我:我的博文《〈东方红〉这个歌——吴有恒杂文精选》出版(2017年5月22日 09:55)最后附录吴全文,“真是活见鬼!”之后另起行分段。结尾是感叹号。

      他:你核对下金城版?

      我:我手边没有金城版。分段不改,先改感叹号吧。要睡午觉了。

      2)下午

      他:最好分段也改,否则容易过后又忘了。手稿大概不存,《文选》是最好的依据之一了。短短一篇杂文,如果两段以感叹号结尾,第二次的力量会被第一次削弱。应该是前面那个感叹号就在段落中间,没那么显眼;第二次加强。我是看文气觉得与印象不符。

      我:我刚去微博头条改了分段和结尾标点,已公开。博客改了这两处,重新审核待通过。公众号今日已改一次,不能再改,就这样了。豆瓣只不过改最后标点,还没改分段,我睡醒一看,全文被锁住:“含有违规或引发不良讨论的内容,内容仅自己可见,请勿发布同类信息”。唯有试试申诉看可否解锁,否则豆友无法阅读。

      3)晚上

      我:下午与豆瓣客服沟通,他们研究时我去东山湖独舞,不想干等结果。晚上打开电脑浏览豆瓣,得知吴有恒这篇杂文允许阅读,不允许读者回应。 我不改豆瓣这篇的分段了,以免再次审核又锁住。

      他: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我在等待豆瓣重新审核的同时,发了带有九图的广播,引来豆友留言,我予以回应,最后远涛亦发声——

中心邦首近天贤:想起了我可能后天就要停药拔管的脑血管瘤破裂阿妈。

      三色堇吴幼坚:我父母、先生都因病去世,他们住院期间我都有陪护,因此十分理解你此刻心情。作为亲属配合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尽心尽力为患者减轻痛苦,此外就只能顺其自然接受现实,向将要远行的人温暖地告别。

       烧烤之星:前几年我临近毕业时,也独自去银河墓园和外公对话去了,告诉他我的论文选题,告诉他我在大学的几年学了些什么。那天阳光很猛烈,墓地周围几乎没有其他人,我感受到的只有平静。 外公在我高考结束的那个假期去世,弥留之际,说当年最高兴的事情是我考上大学了,此情此景我一直记到现在——他说的不是我考上一间颇为不错的学校,而仅仅是“大学”,这说明在他眼里,我的成长比学校的头衔重要得多啊。但同时,也很遗憾没法在成长过程中和他讨论更多——他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在广东文理学院、现在华中师大的前身、香港达德学院都就读过,曾被划为右派,看过仓库、扫过大街。 老年时,他坚持伏案学习,子女来时也总爱分享见闻、读书心得,算是位十足的“书痴”了。我高中时上网,他在旁边偷看,问我那是博客吗?当时挺惊讶的,老人家竟还知道博客啊。几年前,我收拾他留下的笔记本时,发现他在其中一本的扉页上,用花体字写了一个大大的“BLOG”,还用彩色笔描边做了装饰。啊,我当时真有种时空穿越感,奈何已没机会当面了解外公更多了。

       三色堇吴幼坚:外公离世时你刚考上大学,已算成年人,还是比13岁的远涛成熟。远涛还是婴儿时我们就常带他回家看望外公外婆。他两岁多随我们搬回父母家住,陪伴两老度过10年光阴,直到送外公外婆远行。他觉得如果外公在世多几年,自己不是少年而是青年,就能更好地与老人交流,从前辈身上学到更多东西。后来他对外公著作的熟悉程度远胜于我,我很欣慰。 

       远涛:其实他们去世时我刚结束儿童阶段(收起芭比娃娃,上了中学)。别说青年,多两年少年的发展都会不同。但遗憾是生命的常态,所以我也知足。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2024年9月13日,我在广州从化温泉流溪河畔,随吉姆.里夫斯《再见朋友》歌声,即兴扬起六米红飘带独舞。最近每天傍晚在东山湖公园,我都会用mp3播放这首歌,沉醉于极富磁性的男中音。由于听不懂外文,反而有更大想象空间。不过我查过歌词,有些与永别亲友相关,歌中唱道:

我们从不知生活会带我们走向何方
我所知道的是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我们从不知死亡何时降临
那会是种怎样的心情
再见了我的朋友
我知道我们不会再次重逢
但这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会拭去我的泪
现在一切安好
再见了我的朋友

       视频:77岁阿坚从化温泉独舞《再见朋友》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向远行亲友温暖地告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