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2024-08-26 12:43:44)
标签:

吴幼坚

77岁同志母亲

政工办干事的工作

湛江美食和风景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题图  三角梅  阿坚2023年12月15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阿波比我早两年多从湖北应城调到湛江,这里纬度与他度过童年少年的越南海防差不多,他喜欢这座海港城市。湛江盛产海鲜,这是湖北没有的。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当让人看不起的教师了,当个让人羡慕的技术员多光荣!但他大学学的是理科,不是工科,大学毕业又是去教中学,不具备技术员资格。他想,我国已闭关自守20多年,国外很多新技术,尤其是船舶制造、航海技术已非常先进,我们大大落后了。“想胜任工作,就要像广东人讲的‘顶硬上’!”他日夜苦学,凡能找到的有关电气方面的书都仔细阅读,且边学边实践。我国进口的挖泥船多是日本或荷兰造的,他常到船上维修电气设备,解决了不少疑难。工程处有台东德进口汽车吊机,不知什么原因,吊机只能升不能降。机务处长与他找到湛江渔轮厂,向技术员请教,但始终不明所以。他回来还是不甘心,于是利用星期天独自查找原因,终于查明是工人安装错一个零件,致使机器出现故障。他后来把机器修好,吊机恢复正常。

       由于工作认真,性格开朗,阿波人缘甚佳,心情大好。他积极锻炼,跑步、游泳、打球等,还品尝了很多海鲜。一次带电影上船放映,厨房大佬为他蒸了条石斑,那鲜味无法形容。他还和同事吃过奇特的鲎,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棕褐色,体形似瓢,自4亿多年前的古化石鲎到已存活2亿多年的现生鲎,其形态结构几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鲎被誉为动物界的活化石之一。现在世界上的鲎只剩下4种,中国鲎是体型最大的,存在于我国南部沿海,北部湾最多。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从中可提取鲎试剂,应用于生物学、医学、药学和环境卫生学等领域。鲎外观像盔甲,我没吃过它的肉。龙虾像威武的大将军,我是多年后才吃到它的肉。阿波说有种“海豆芽”,退潮时可以在海滩上挖到,用它炒、煮都好吃,不过我也没尝过。我俩看中几角一斤的花蟹,真是“便、靓、正”。逢周日先问清潮汛,去东风市场等渔船靠码头,立即买几斤花蟹、一把青菜回家。花蟹在锅里蒸熟,两人坐着小板凳,直接拿起热腾腾的蟹,油盐酱醋都不用,图个原汁原味。旁人路过我家厨房,见我俩吃得起劲,过一小时,在吃,再过一小时,还在吃。饱餐一顿,嘴唇都吃疼了,才在蒸蟹水里焯青菜,每人一大碗,不煮饭。

      去大姐家吃饭就不会如此简单。姐夫父母、岳父母皆受审查,他在部队不受重用,又照顾不了妻儿,已申请转业到湛江。当时未落实政策,他只能在港务局当电工,身躯肥胖,过跳板、上下甲板梯都不便,但工作总得干。休假时他就骑单车去海边钓鱼,戴顶草帽待几小时,回家处理一桶鱼获,煎鱼煎到半夜。“你姐夫除了钓鱼还能有什么去处?在家听到飞机轰鸣,都要出去望天出神,他是北航毕业生啊。”我和阿波逢年过节都去大姐家,姐夫、儿女加我俩,六人挤满小屋,感受久违的亲情。大姐养了鸽子,不时煲鸽汤,中医师自然会加药材。姐夫煎鱼拿手,还买海虾回家煎,油光红亮香喷喷,看着就馋涎欲滴。我们两家都在霞山,大姐带我去赤坎老街,寻觅父母1947年前后的足迹。那时八九岁的她已能帮妈妈送情报,照顾初生的二妹我了。早已听爸爸夸湛江鸡饭,阿波也说那是用鸡汤煮饭,每粒饭都饱含鸡味。 跟大姐去赤坎就吃到正宗鸡饭,果然味道一流。大姐还带我游览市郊的湖光岩,当时只知道那是火山口湖,还不了解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玛珥湖。至于硇洲岛这个中国最大的火山岛,我们早已听熟名字,但路远交通不便一直没去。

       湛江虽是我出生地,可六个月就离开,跟着妈妈去香港、广州,高中毕业去阳山,30岁才返回湛江,对它并不熟悉。我被安排在工程处政工办当干事。办公室共12人,11位男同事都是部队转业干部,最低职务是指导员、连长,清一色共产党员,唯独我一个女干事,政治面目群众。海沙吹填成的机关大院内,建起四层的办公楼,我们在四楼办公,院墙外是连接霞山与赤坎的海滨公路,路旁就是视野开阔的海面,潮水涨退,涛声可闻。阿波带着我早晨慢跑,先经过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再到远一点的海滨宾馆。那地方很神秘,有门卫,闲人免入。我们在林荫道做完放松运动,就慢慢走回工程处。有个瘦男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赤裸上身跑步,我们和他相遇却没说话。湛江港停泊着海军舰艇,市区也常见到海军官兵,白衣蓝裤军装格外醒目。工程处斜对面海滨大道上有潜水俱乐部,原先听说是属于海军的,后来是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湛江农垦局机关和宿舍都在录塘路,与工程处是近邻,他们一放映露天电影,我们就扛着板凳去看,路上人们说说笑笑,如同趁圩般热闹。

      工程处有机关科室、车队、车间、医务室等部门,但大部分基层单位在海上,那是一艘艘船舶。首要的是主角——负责清挖水道与河川淤泥的挖泥船,分耙吸式、绞吸式、抓斗式等多种类型;其次是不可或缺的配角——装运挖泥船所挖泥沙的泥驳。此外还有航标船、交通船等等。政工办干事必须下基层,也就是说要下船。我一听就忐忑,本人不会游泳,万一掉下海就麻烦。可是工作不能推搪,唯有尽量小心。那个阶段经常有中央文件下达,必须下船向干部职工宣讲。我当知青时是毛泽东著作辅导员,练过胆量不怯场。通常傍晚有男同事和我去码头,那里停靠着各种私人木船,大船则停泊在远处。我们租一艘小船摇过去,再通过舷梯登上大船甲板。进口挖泥船几十号人全是男性,晚上收工集中到会议室,政委开场白表示欢迎,我的同事说:“下面由政工办干事毛钢坚宣讲中央文件。”(从阳山迁户口到湛江时无法把姓名改回吴幼坚)大家出于礼貌鼓掌,我就用普通话开讲了。听众有外省人、本地人,大概觉得这个女干事讲得还行吧,我讲完会赢来更热烈的掌声。我和同事完成任务走下舷梯,租小船返回码头。海面波浪起伏,远远近近船灯闪烁。忽然,一道白光从挖泥船射过来,左右摆动,照亮了周围水域,那是船长吩咐打开探照灯,为我们送行。

       下基层宣讲文件是照本宣科,其实不难;调查研究写材料上报,或者采访后写报道下发,对我而言则是新挑战。我从小对机械没兴趣甚至害怕,读书时在广雅机械厂当车工,其他同学羡慕,我却干得提心吊胆。在阳山文工团编节目,要突出“农业学大寨”,如今要突出“工业学大庆”,必须逼着自己学新东西。我对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填海造地工程、疏浚吹填工程等一无所知。挖泥船领导是船长,中国还配备政委,可能地位高于船长。甲板部有大副、二副、三副、水手长、木匠、水手、电报员;轮机部有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电机员、电工;还有厨师、事务员等等。五花八门的职务,我原先分不清,到了政工办就必须记住,发文件写材料会用到。下船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员工事迹,会不断听到陌生名词,要问清记准,千万别写错闹笑话。我擅长与陌生人聊天、捕捉细节、记叙生动。感情真实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到各艘船舶都有收获。回来写通讯报道,明知只不过发内部简讯,也一字一句认真琢磨。起别致题目,分小标题,力求现场感、画面感,夹叙夹议,适当抒情,增强文章感染力。不久后,政工办主任说,钢坚写文章像绣花,好看。同事公认12人之中,我最适合写通讯报道。简报送广州航道局及下发本处大小船舶,都受到赞许。哪艘船、哪个人事迹被报道,人们感觉有点像登报般光荣。广州航道局召开表彰大会,我处上送的材料,好几份由我执笔。广州高中毕业生吴小明,是海港轮年轻水手,我下船听到他勤学实干的事迹后,又约他本人面谈了解,为他写的发言稿较有分量。他获得“新长征突击手”荣誉,并与我结下姐弟情谊。(详情后文再写)

      几个月过去,我已适应新环境、新职务。当初除阿波、大姐一家就没熟人,现在全工程处都认得“大学生”的老婆,觉得我是个不错的同事。医务室许医生是外地人,她感叹广州妹来湛江安家不易,对我很看好。我过度用脑又不注意睡眠,上班经常困倦得睁不开眼,没法继续写文章,就从四楼溜到一楼,去医务室找许医生,开“维磷补汁”冲剂救急。本来冲一包就够了,我冲两包提神,果然迅速起效。楼下值班室安排我们轮值,会在小黑板列出本周名单。水手小宋记得我曾去船上宣讲文件,后来留意我哪天值班,特地休假上岸,来值班室和我聊天,表露爱慕之情。我告诉他,老公郑成波也在工程处,是电气技术员,高大俊朗的小宋一脸遗憾。“你结婚啦?看不出来。”“我30岁了,还没孩子而已。”下班后,我把此事告诉阿波,他说是啊,很多人问,你们怎么还不要孩子?我答他们,等搬进宿舍楼就要!

      在竹棚住了几个月,从夏到秋,住处简陋、厨房低矮都不要紧,最大困难是厕所远。白天在办公楼好办,晚上要到大院最里面的角落,一路上海沙沾满脚。进去就被成群蚊子围攻,我已经穿高筒雨靴了,但露出的每个部位都不能幸免。回屋讲起蚊子,阿波笑道:“上帝要它灭亡,先让它疯狂!等搬进宿舍楼,每家一个套间,就没问题了!”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海滨路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海滨公园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阿坚与大姐母女在海滨公园留影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阿坚在海滨公园椰林中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阿坚阿波在海滨公园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南海舰队司令部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海滨宾馆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潜水俱乐部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湖光岩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湖光岩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赤坎老街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鲎、龙虾、花蟹、海虾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湛江鸡饭、杂鱼煲、海豆芽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湛江港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挖泥船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几艘挖泥船在海上作业

【回忆录】适应了湛江(103)
泥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