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2024-06-23 21:08:38)
标签:

吴幼坚

77岁同志母亲

阳山文工团往事

去太平洞村演出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广东第一高峰石坑崆位于清远阳山和韶关乳源交界处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内,海拔1902米,比五岳之中的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还高,巍巍峨峨,直插云霄,人们因而誉称它为广东屋脊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我和余颖华、陈挺1972年春去县文化局报到,被安排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改称文工团),我搞创作,陈挺当导演兼演员,余颖华当演员。当初说是借调,习惯服从的我们,没理由不去宣传毛泽东思想。三个月后通知我们,已办妥手续正式调入,没有商量余地。

      到宣传队几天后就随队去秤架公社,送戏到广东海拔最高的村寨——太平洞村。我和余颖华刚在江英公社沙坝水库苦战完,陈挺虽已到新圩公社广播站工作两年,但经常跟随公社书记下乡,和其他知青一样不缺锻炼,所以上高山对三人都不是难事。

      在公社吃完早餐,汽车先把我们连人带道具运到阳山至韶关路上最近太平洞的地方,才开始步行上山。出发前每个人都领到馒头,但男队员边走边吃,很快就吃掉了午餐。饮水好办,一路上泉水清冽任捧饮。当年尚未命名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也是省级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但所见高山耸立、奇峰竞秀、古树苍劲、瀑布壮观,已堪称美景。宣传队二三十人大都来自农村,走山路不成问题。

       时近中午饿了,女队员拿出馒头,让男人们分吃。继续登山,路越发崎岖,而体力下降,服装、道具、乐器变沉了,大家都无心说笑,只盼走到太平洞,晚饭后要演出呢。路上人迹罕见,每遇见一位老乡,指导员或队长都问,去太平洞还有多远?第一个答:“还有一炮路!”当地“一炮”是“十”,大家听罢觉得10里路不远,抖擞精神向前。走了很久,遇到第二个人又问,答曰:“还有一炮路!”咦,怎么回事?老乡都是估摸着说10里吧?暮色四起,不由得加快脚步。天黑之前遇到第三个人,再问路,仍答:“还有一炮路!”指导员喊住队长,模仿当年惯有说法:““一定有阶级敌人破坏,先坐下讨论讨论。”只见他一屁股坐在路边,却不会讨论了。其实真是走不动了。这事一直成为宣传队员们极好笑的回忆,有人说指导员当时还爆粗口呢。

       天黑下来,队伍翻山越沟,艰难行进。远处有亮光移动,是乡亲们打着火把来接我们了!大家疲惫饥渴,分散到各家各户洗热水澡,换演出服,匆匆吃过晚饭就布台(挂起一大块幕布做后景,点燃雪亮的汽灯)、化妆、调试乐器……早已风闻演出喜讯的乡民,从各村走来看节目。山风很猛,幕布不断摆动,高挂的汽灯晃动,乡民的火把闪动,在简陋的台上,一群“真人”唱歌跳舞演戏,这在太平洞历史上是第一次。演出结束已是凌晨,记不清在哪里睡觉,这夜肯定都睡得很香。

       次晨我们才了解到,广东第一峰石坑崆南麓的太平洞村,聚居着秤架瑶族乡的部分瑶胞,人口过千。他们世代居住在这海拔一千多米之处,开荒种地,养牛养鸡,繁衍生息。村里房屋排列整齐,房基、路面和房前屋后的排水渠都用大块花岗岩石砌成。人们用毛竹把山涧水不断地引入屋内水池中,又从屋内水池经过排水渠流出村外。整个村子流水潺潺日夜不断,到处是苍松翠竹,空气湿润。瑶家已汉化,穿汉服,讲瑶话也讲客家话,否则我们的演出,他们就听不懂了。

       第二天从太平洞下山返回称架公社,我们足足走了六个小时。山路陡险曲折来回缠绕,满山雾气使远近景色朦胧,踩在潮湿的石头上还要防滑跌。路上不时见到小兽、野鸟,但没惊险。我们听说,太平洞的大队妇女主任到公社开会后回家,就在这条路上遇见老虎。老虎已把她扑倒,她死死地撑着老虎的两肩与它对峙,直到有人经过才得以逃生。因与老虎抗争大难不死,在那个年代她成了学毛著积极分子。当年我只记得到过“石韭岭”,现在得知此岭海拔1888.8m,是广东第二高峰,岭上有大量野生韭菜。余颖华回忆道:“当我走过了最陡险曲折的一段回头望时,才发现山路是在陡峭而突出的山脊上开辟出来的,远远望去,似在陡峭的山脊上用刀界开了一条缝,这就是出了名的‘天门岭’。”几十年后,广东第一峰享有“广东天路”美誉,吸引着人们自驾游。广雅阳山知青也曾组团驾车上山,驶过全程800多个弯道,登高饱览壮美河山。

       文工团除了在县城排练节目,就是去各公社、大队演出。坐车到公社后,大都自带铺盖,睡礼堂后台,步行到乡下演出。走过只长杂草灌木的山路,一堆堆奇形怪状的灰黑石,如同一群人在开小会;经过的山村,泥屋,禾塘、田垄都熟悉亲切,因为我们当过知青。宣传队去新圩演出,我像回娘家般兴奋,三同户煲芥菜香芋粥,我当年一顿吃六碗,这次又放开肚皮吃,结果嗓子立即哑了,两三天后才恢复。每晚夜餐补助每人4角,有些大队会煮猪肉粥、鸡粥,否则我们就回公社吃宵夜。厨房把猪肉分成几十份,女队员走得慢,与她关系亲密的男队员,会先拿两份再挑肥拣瘦,把猪肝瘦肉留给女孩。女知青在团里没“男朋友”,得不到特别照顾,而我倒喜欢多吃肥肉。有时在县城开夜班赶排节目,征求大家意见4角钱怎么用,夏天有人建议买冬瓜煮糖水,冬天买豆腐渣加葱花炒香,每人一大钵,在男队员看来够实惠。

       文工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排练场,天晴时团员们在灯光球场练功,下雨就在走廊练。文化局二楼南面走廊大房间是男宿舍,全团开会就散坐在男生床上。二楼北面大房间是女宿舍,隔着马路正对电影院。女孩们喜欢靠墙摆放床铺,桌子,形成独立小空间。二楼没有自来水,所有人都在一楼洗衣台洗漱,洗衣,偶尔洗菜切肉,回宿舍用煤油炉加工。夏季,男生煮苦瓜牛肉酸菜汤,开胃解暑。文化局没有食堂,厨房、洗澡房都在电影院西侧,我们打饭菜、洗澡都去那边。厨房周日、假期休息,没亲友在县城的,吃饭洗澡自行解决。

       我说是文化局创作员,实际就是为文工团写节目。从未经过专业培训,一来就要拿出东西,感觉压力不小。文工团准备参加韶关地区文艺汇演,必须有个像样的戏剧。文革否定原有的文艺节目,被树为戏剧样板的只有二十几部舞台剧,我缺乏参考资料,唯有模仿样板戏,记住要“两结合”(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搞“三突出”(在所有人物里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里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里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京剧《龙江颂》,说的是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遭遇特大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引水救旱。党支书江水英决定牺牲三百亩高产田,放弃一窑砖副业收入,与本位思想严重的大队长李志田发生激烈冲突,暗藏的阶级敌人又伺机搞破坏。最后,江水英团结干部、群众,坚持送水到旱区,使全区九万亩受灾土地得到挽救。《龙江颂》创作于文革前,原意是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精神。但修改过程中受到"样板戏"影响,过分夸大阶级斗争内容,人物塑造也十分概念化。我执笔创作的二幕粤剧《新松茁壮》也有这样的毛病。具体剧情我记不清,大约是女支书“明芳”(名字就很概念化——明确方向)坚持农业学大寨,揭露批判投机倒把行为。剧中一心发财的人就姓“钱”(又是个概念化名字)。

      老同事黄建平发来剧照,写道:“这个剧照是坚姐创作的粤剧,演拉二胡的是我。我参加过排练演出,您还亲自指导排练。是关于农村反对投机倒把保护农业学大寨的主题。剧中有个反面人物的台词我还记得:‘一日趁佢三个圩,青莲、水口、与附城!’”这台词提醒我,故事发生在连江边,趁圩先到青莲,再到水口,最后到县城南面的附城,一天时间来得及。我不懂粤剧,写出唱词请较在行的同事修改,再交何捷忠选曲牌。他从广州美院附中毕业,分配到阳山文化局,因会拉提琴、指挥,被文工团借用。陈挺曾任广雅文工团副团长,比我们有经验,就担任此剧导演。美工张桂仙是潮汕人,绘画幻灯片非常细致,每次演出背景灯一亮,观众看到连江清澈,翠竹成林,都不禁发出赞叹。在黄坌林场排练了一段时间,去韶关前按正式演出要求,在场部礼堂进行彩排。干部职工连同家属都来了,座无虚席,人声喧哗。不一会,灯光转暗,观众沉寂,所有目光聚焦舞台。我的幻灯机架设在观众席间,此时开始操作。台侧幻灯字幕亮了,粤剧《新松茁壮》编剧、导演、演员名字依次出现,我身体微微颤抖。首次创作的粤剧要立起来了,不知观众反响如何?大幕缓缓拉开,随着剧情进展,人们在我预料的几个节点上,自然而然地笑起来,我明白观众被带入故事,创作演出基本成功了。大家齐心协力,边干边学,发挥潜能,《新松茁壮》参加韶关地区文艺汇演,获得了二等奖。(但建平提供的两幅剧照是否《新松茁壮》的我存疑。)

       多年之后我在博客提到阳山,有读者留言忆述在黄坌林场看彩排,说看到我打幻灯字幕时,被灯光照亮的面影很美……感谢他记得那景象。那时搞创作都没留下油印本子,自己心知水平不高,没有保留价值。但工作是认真的,要不时深入基层收集素材。去遭受洪水突袭的青莲公社后,创作出反映抗洪救灾的歌舞剧《劈波斩浪救亲人》,其他更多节目就记不住了。不过我记得在县城参加过扑救山火、抗洪抢险。睡到半夜广播喇叭响起,号召大家赶往县城东面救火,我们立即起床下楼,不用领导催促和组队,见有车开过就扬手,到水泥厂附近下车,直往着火的山头冲。知青们在新圩、江英都参加过救火,夜里看不见山路,一个劲往上爬,天亮后发现根本无路,不知怎么上来的。阳山县城多次发大水,文化局就在连江边,被水浸了大半层楼,我们在停电泡水的黑夜里摸黑搬运着道具物品,还趟过小河般的道路,赶去印刷厂搬运纸张物资。洪水退后,发现江边公厕化粪池脏物都泡了起来,随水漂散各处,又脏又臭。这下立即明白,我们是泡在粪水中连夜抢险。

 

       关于文工团的回忆很零散,比如演出服其实是普通棉布衣裳,但开场前喷上水,再用熨斗熨服帖,就显得光鲜了;再如跳斗笠舞、喜送公粮等等,都要用帽子,团里买回普通竹帽,印上美观图案,效果就十分强烈。我工余也去帮忙,摊开竹帽用风扇吹干油漆。有些演出事故,想起就哭笑不得。比如排练样板戏《林海雪原》选段《深山问苦》,小常宝唱《八年前》,要扑到爹爹常猎户怀里。饰演小常宝的女演员小谭,不好意思挨近饰演常猎户的老周,每次都保持距离,结果到彩排时要做到位,两人就忍不住发笑。忆苦思甜是阶级教育,演样板戏是严肃任务,党员老周是演员队长,为此做了检讨。再如下乡演出样板戏《沙家浜》选段,在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刁小三追着一位民女,还要抢她手臂上的包袱,边抢边说:“抢包袱?我还要抢人呢!”女演员甩着接驳的长辫子绕桌子跑,演刁小三的男演员伸手一拉,竟将辫子拉断,惹得观众一阵哄笑。

       阳山文工团长年累月在山区演出,有时还去连县、连南与兄弟团体交流,免不了频繁坐车转点。1971年6月16日,连南民族歌舞团23人前往军寮公社演出途中,在鹿鸣关翻车,造成司机和电工死亡,同车人员均受重伤或轻伤。歌舞团全团翻车的事故,惊动了全省文艺界。事故后经过休养,歌舞团争取到省的支持,破例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跨县,跨区招录挑选演员,充实了队伍,国庆节就恢复演出。我们都知道这件事,因此能平安度过一年又一年,大家都觉得很幸运。我在那几年快乐居多,不愉快的事留到下篇再说。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部分女同事在连江边留影(吴幼坚后排右二)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五位女同事留影(吴幼坚左三)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部分同事在韶关地区文艺汇演期间合影(左四何捷忠,右二吴幼坚)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文工团演出剧照一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文工团演出剧照二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老同事何翠莲提供老照片并附说明:我是照片里最左边那个女孩。这张照片是1971年我16岁时,与宣传队员一起在灯光球场练习舞蹈基本功(照片里右边第一个是广东电视台原播音员杨宇平)。回想青春年华,我也绽放过最美的花朵。(坚补充:左二是韦新容,站立者是李卫平)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夜宵几种:猪肉、豆腐渣、冬瓜、鸡粥。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到处是石头的山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广东海拔最高的村庄——太平洞村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去太平洞走山路所见景象一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去太平洞走山路所见景象二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回忆录】进了文工团(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