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23-12-09 09:01:38)
标签:

吴幼坚

76岁同志母亲

回忆1965至1966迎高考

政治审查决定命运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题图  阿坚2020年5月18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我从北京回到广州,拿出方伯伯家采摘的鲜枣,一看表皮已起皱,果肉收缩,有点像干红枣了。家人赶紧吃掉枣子,而北京之行的鲜活印象,都留在我脑子里。开学后,同学从教务处墙外暗红色信箱里,拿出一封寄给我的信,我一看字迹陌生,原来是火车上偶遇的中大男生,说难忘我在归程写日记,希望与好学的女孩交朋友。我回信说高三学业紧张不想分神,婉拒了这位热情的青年。而方家小妹、二哥的信,我全都认真回复。小妹后来和我四妹交往密切,她俩年岁相近更聊得来。那时地方仿效军队“一帮一、一对红”,二哥和我按苏惠阿姨愿望,也“一帮一、一对红”。他从北京戏曲学校分配到郊县文化馆,我俩通信不多不少,语气亲切平和,并不涉及感情。我想,等我考上北京的大学,双方有机会接触再说。我没有他的照片,连模样也想不起来。

       我们进广雅时,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六年学业。不料遭逢三年困难时期,全国教改试点纷纷下马。高中阶段,全级尖子生组成新四甲班继续试点,其余学生恢复六年制。关鲁雄等少数同学去了新四甲,该班各科都由最强师资任教,全班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强,自发地组织晨跑,每天提前起床,集体出操,绕学校附近的流花湖长跑十公里,风雨无阻。回来冲个冷水澡,冬天也不例外,然后精神抖擞地参加早自习。他们学习成绩突出自不待言,而学校各项活动和赛事亦积极参加,每每得奖,德智体全面发展,令人瞩目。

       两年后,1965年7月7日-9日,全国高考日,新五甲参加高考,高三甲乙班旁观,1966年才轮到我们。学校每天租公共汽车送考生往考场,回程各自步行。饭堂早餐从四人一碟炒粉,改为高考生两人一碟,晚餐还为他们加菜。学校对新五甲寄予厚望,师生们也信心满满。公认成绩最好的张庆元外号“权威”,参加完数学试后,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要他立即把试题和答案默写出来,事后证明他默写的试题和他的答案完全正确。与他同桌的关鲁雄回忆道,张庆元在填写政审表时,因为父亲是老革命,就在家庭成分栏填写“革命干部”,但学校认为他从小在地主爷爷家长大,应该填写“地主”,而他不服,坚持填写“革命干部”。为了争口气,张庆元填报志愿每个都填清华,志在必得,却最终都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

       单纯幼稚的中学生们,哪里懂得政审的厉害!我当然也是一无所知的,直到看《广雅老三届日记》(1960-1968),才读到这样的记载:“1961年5月,广雅对1961届高中毕业生进行政审,内定谁可上大学,谁不可上大学。政审结论分三类:可去机密单位、一般、不宜录取。”这样的政审年年都有,谁也逃不过。1965年,张庆元政审结论被定为“不宜录取”,成绩再好也受隔代株连,而失去上大学机会,被分配上山下乡。新五甲因出身不好落选的不止他一人,我没有进一步了解各位的命运。在学校时我听过张庆元这名字,却和人对不上号。几十年后,在厚厚的《老三届日记》里,读到一行字:“文革期间1968年10月31日在从化县九里埗果苗场被批斗殴打致死。”那一年,张庆元才21岁。他来不及结婚,没有后代,或许不会有人为他写点什么,唯有这本大书里,留下了他的姓名。

       关鲁雄毫无悬念地考上第一志愿——中南矿冶学院。当年电影《年轻的一代》热映,地质队员肖继业成为青年典范,关鲁雄向他学习,报了最艰苦的地质专业。他被分到普查701班,那是个纯男生的“和尚班”,他被指定为班长,正要大展宏图时,却被告知,入校体检时查出他患有肺结核,需要退学回家休养,保留学籍一年。我听说他回到博罗杨村果场度日,觉得命运对他太不公了。

       关伯伯和我父亲都在1957年受处分,但他父亲长期在果场,连累妻儿也待在乡下,而我父亲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1962年出版长篇小说《北山记》,成为专业作家。1965年中南区戏剧汇演后,每天报上都登载《山乡风云》演出通告,有现代粤剧,也有兄弟剧种移植。我在广雅阅报栏,看到一个个豆腐块都登着《山乡风云》,感觉父亲已走出“地方主义”阴影。1965年初,我跟妈妈去广州体育馆参加“春节体育观赏会”,与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叶剑英等老革命同庆新春。妈妈是革命干部,子女才有这种机会。

       1964年10月2日,周总理领导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公演。广东以北京版《东方红》为蓝本,自1965年5月28日开始排演,7月1日《东方红》在中山纪念堂首演。至1966年3月10日,《东方红》在广州市公演200场,观众达85万人次。广雅中学部分学生参演,我不擅长唱歌,但幸运地观看了演出。来自广州三所小学的180名少先队员,轮流出演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他们在舞台中央整齐列队,当国歌响起时,他们全体肃立,举起右手,行队礼,小号手们举起右手作吹号姿势。看《东方红》犹如接受精神洗礼,我时刻准备接革命的班。

       当年有句话很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断涌现的英模典型家喻户晓,每一个都有突出事迹: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公殉职的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1963年11月,欧阳海所在部队野营训练经过铁轨时,在列车与脱缰战马即将相撞的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推开战马,避免了列车出轨,自己却壮烈牺牲。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实爆训练时,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此外,带领兰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身经百战多次负伤却解甲归田的江西籍将军甘祖昌,他们的事迹都打动着我年轻的心。对比这些优秀人物,如果革命需要,我们个人有什么不能舍弃呢?迎接1966年高考,我做好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网络图片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鲜枣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部队“一帮一、一对红”宣传画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当年坐落在越秀山西侧的广州体育馆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广州体育馆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广州体育馆占地面积11000m2,总建筑面积43000m2,为兴建广州地铁二号线,2001518日中午1209分,广州体育馆被成功爆破。爆破工程在3.5秒内引爆8000多个炸药包,炸药总量400多公斤。这是中国爆破史上规模最大、世界爆破史上技术最新的一次城市控制爆破,也是中国建筑史上速度最快的一项爆破拆除工程。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欧阳海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王杰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焦裕禄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甘祖昌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广东排演的《东方红》在中山纪念堂演出。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时隔56年后,当年参演的其中60名“老少先队员”聚首中山纪念堂。  

【回忆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上世纪60年代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口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今写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墙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