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由76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3年夏季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图为红耳鹎在湖畔灌木丛中鸣叫。
欣赏鸟鸣交响曲
四妹发微信到姐妹群,写道:“昨天是乞巧节,姐妹小聚共同缅怀父母。30年前今日母亲送去医院,一年后的8月23日父亲离开人世。愿他们在天堂相遇,愿他们快乐无忧愁。
”她还发来几幅父母老照片,以及父母与湛江特委地下交通站同志的合影。大家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友,几十年后相约去梅花村看望我父母,并缅怀当年牺牲的烈士。我们记得,1993年8月23日送母亲入院,11月送父亲入院,母亲11月病逝,父亲次年8月23日病逝。也就是说,我每天去医院看望父母,时间一年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父母离开我们近30年,年纪小的晚辈没机会见过两老,但革命传统应由子孙后代继承发扬。我们每年带儿孙去银河公墓缅怀父母,向父母汇报各个家庭的情况,用后人的成长进步告慰先辈。不久前,五妹还带女儿女婿及两个外孙,专程驱车从广州回老家恩平,参观沙湖镇上凯岗村“因树书屋”。资料这样介绍:吴有恒故居又名因树书屋,坐落在恩平市沙湖镇上凯岗村,始建于1905年(清光绪31年),起初用于家庭塾馆,是五邑名人吴有恒的故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成为粤中游击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和抗日根据地,是恩平县人民政府的驻地,是对敌斗争的坚强堡垒,1949年后被评为抗日根据地和恩平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广州市法政路扳桂坊一号平园,园内花木繁茂,绿意浓郁。1956年父亲去北京中央高级党校学习,母亲和他频密通信,次年父亲回广州上班,母亲又去同一所党校学习,因此两人留下宝贵的“两地书”。大姐和四妹花很多时间精力整理,全部打字留存。我一遍遍细读,获益匪浅,父母的感情在字里行间,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褪色。1956年5月妈妈写信给爸爸:“我们这里已到初夏了,园子里早上小鸟飞呜,像很熟悉的很有规律。习惯有几个鸟儿来歌唱,还有蝉已叫得很响亮,,不过在晚上、早上不很长时间叫。园子的交响曲是很动人的,可惜这个初夏不能与你共赏。”我想爸妈都热爱大自然,子女受影响同样喜欢户外活动,善于观察动植物,还带动着孙辈、重孙辈。
我不但像妈妈那样欣赏蝉鸣鸟叫的交响曲,还常带着相机进东山湖公园拍鸟。摄影发烧友结伴守候,等待鸟儿飞来啄食布下的小虫、蜻蜓,他们为拍摄翠鸟,还会买小鱼扔进湖里,吸引翠鸟飞扑叼鱼,这样他们才能抓拍到生动镜头。我没有那样的劲头观鸟拍鸟,只是碰运气,多数时候拍的只是旁人不在意的红耳鹎、白头鹎、珠颈斑鸠……甚至最普通的麻雀,还有属于家禽的鸭子,偶尔遇见翠鸟、红嘴蓝鹊,即使拍得不清晰,也自得其乐发表。下面的照片是今夏所摄一部分,如果爸妈也能看到这些鸟儿,听到清脆婉转的鸣叫,该多好啊。

父亲吴有恒母亲曾珍晚年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