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黄兰
小时候我家平园有多株常见的白兰树,也有一两株少见的黄兰树,这是黄兰花。
【回忆录】爸妈感觉最美好的春天
我较清晰地记得童年往事,是随父母从江门迁居广州,尤其是搬进法政路扳桂坊1号以后。1955年至1956年,爸爸先是在广州市委任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后到北京中央高级党校研究班学习,妈妈在广州市卫生局做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爸妈1936年在香港入党,结婚,此时正满20年。其实爸爸1939年就离开香港往延安,1946年才回香港与妈妈重聚,那七年夫妻间是无法联络的。接着爸爸又带兵打仗,所以夫妻朝夕相对的日子,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多起来。而爸爸刚结束一年学习,妈妈又于1956年10月进高级党校,至1957年秋才回广州。爸妈那两年聚少离多,频繁通信。妈妈保存的全部信件,感情真挚,内容真实,成为给子女的宝贵遗物。我写回忆录,除了凭借当年印象,也从父母两地书中获得提示。
妈妈非常勤快,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清早就开收音机,儿女也听着“全国新闻联播”醒来。妈妈边听新闻边在阳台做操,或拿抹布擦桌椅柜子。她以身作则,合理利用时间,要求我们闲聊时找事做,比如叠衣服、卷毛线、削马蹄、剥花生……白天各自上班上学,晚上爸妈也无暇陪伴子女。那时大哥参军在北京,大姐在执信中学寄宿,三妹四妹全托,我和弟弟、五妹在家。周六全托的孩子回家,读书的孩子休息,就在客厅开家庭晚会。观众人多时有爸妈、奶奶、保姆、大姐,大哥1957年因病转业,也成为观众。人少时也有爸爸或妈妈,加上保姆、大姐。只要面对观众,演员就很卖力。我担任策划、导演和“司仪”(那时不叫主持人),模仿文艺演出的司仪,出场站定,鞠躬,宣布晚会开始,第一个节目……介绍表演形式、演员姓名,一本正经。记得弟弟跳幼儿园教的舞,两腿交叉半蹲着,轮番踢小腿,还用手“抹胡子”,灵活有趣。妹妹们唱歌、跳舞、演戏。三妹四妹在天台,排练语文课本的《乌鸦与狐狸转业》。三妹演乌鸦,站在凳子上,嘴里含块饼干,四妹演狐狸,奉承乌鸦,一句不成第二句,再不成就第三句:“乌鸦太太,您嗓子真好,您就唱几句吧!”乌鸦终于开口,三妹一张嘴,饼干落地,四妹捡起就吃,三妹气哭了。四妹调皮可爱,上篇写她爬番石榴树下不来,这篇写她演狐狸吃掉饼干,两件事都被家人笑了几十年。
那时人们不像现在有旅行观念,周日爸妈能带我们上公园已快乐无比,偶尔还看电影。爸爸给妈妈写信提到,学校建议家长陪孩子看《哥哥和妹妹》,他打算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看电影。还说到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见爸爸到来很高兴。我学习成绩好,得了全五分,我被选为中队委,担任墙报委员,爸妈写信提及这些都满意。记忆中第一次旅行,是我7岁跟爸妈去从化温泉过夜。第二次旅行,是和弟弟跟爸妈去肇庆鼎湖山。扭开水龙头,山泉水冰凉,我俩兴奋得哇哇叫。但我记不得弟弟忆述的情节,或许是第二天吧,他跳进金鱼池玩水,被大人及时发现捞出,好像还发烧了?从化照片只有一幅,我站在房间外面,闭着眼。肇庆照片没有。但老照片有妈妈带我们在江边玩水,不知道是哪里,没印象,但我们都笑得很灿烂。
爸爸对妈妈说,“对孩子们,应很热爱他们。你是爱他们的,但不够热。作母亲应该热些。这是孩子们的需要,是他们所不应缺少的东西。我们也需要这样来影响孩子们,因为他们长大了都是学我们的样的。我们一定要带好我们的孩子,如果连自己的孩子也带不好,怎能带好其他的人呢?”他在北京期间,提醒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科学与劳动的爱好。科学杂志一定要继续订,还应多买些工艺制作之类的书,鼓励我们自己做一些玩具。弟弟从小动手做玩具,我就没这爱好,只是跟奶奶学了女红,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我就学缝纫,衣服小改大,裤子短拼长。爸爸像在延安那样自制二胡,没有老鼠皮就用田鸡皮,湿漉漉的皮蒙在圆形空罐头一端,干了就绷得非常紧,再安上二胡柄、弦线什么的,就做出一把二胡。他还利用打碎的泥娃娃的脑袋,缝上衣服裙子,做成布袋木偶,把手伸进去操纵,木偶点头摇头,两手或张或合,表演给我们看。爸爸说市面有布袋木偶卖,但价格很贵。妈妈带我们劳动主要是种蔬果,这与她童年家境有关。外婆是香港城市贫民,在市郊种菜卖,守寡养大女儿。我们种粉蕉、番薯、辣椒等等。舅舅买来两百棵辣椒苗,我们见缝插针沿小路栽下,和路边风雨花并列。有时保姆说,幼坚去摘些辣椒叶来滚汤,我立即沿路查看,这棵摘一片,那棵摘一片,凑够一大把拿回厨房。粉蕉不够肥料,妈妈把化粪池水泥盖打开,舀粪肥进桶,我们提到粉蕉根部施肥,促它分株繁殖、开花结果。
1955年7月,爸爸上北京出席全国人大,他写信给妈妈说,“7月1日晚在中山公园举行游园会,庆祝党的生日和欢迎胡志明同志,真热闹。我又见了毛主席和中央许多负责同志。”他每封信都要妈妈替他亲吻孩子们,还希望我们多写信给他。听妈妈读信,我们都说爸爸又见到毛主席啦!爸爸在京期间,约大儿子和一位上京深造的姑娘,游览北海公园,在白塔下合影。党校开学后,爸爸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课余划船、打乒乓球、羽毛球,体魄健壮。他进党校大半月,发现没人唱歌、玩乐器,就上街买二胡、箫、笛子,自娱自乐。爸爸叮嘱妈妈,不要一味埋头工作,要适当活动,坚持做工间操也好。他自己精力充沛,课余写出粤剧《离骚》初稿,准备由罗品超饰演屈原。他还想写个喜剧,剧名就叫《春天的欢乐》,写青年学生参加农业或工业生产的生动气氛。他说,总希望青年人顽强地、快乐地生活着。
大哥原本独自在北京,没想到爸爸去党校一年,接着妈妈去党校一年,战友都羡慕他能不时见到父母。妈妈生日时,大哥送羊毛通花大围巾做礼物,妈妈很欣慰。大哥还寄回大箱各式礼物,给弟弟妹妹们。五妹一岁两个月时,问爸爸在哪,只会答:“北……”大些就念叨:“我大哥在北京!”爸妈都是青年时代入党的,也希望儿女关心政治、思想成熟。大姐十八岁生日时,爸爸鼓励她写入党申请书;大哥身体不好即将转业时,爸爸也鼓励他写入党申请书。在父母眼里,这是要求进步的态度。我还小,八九岁女孩子,加入少先队就可以了。
妈妈给爸爸回信很勤,讲工作情况,读书心得,也讲孩子、亲戚、保姆等家事,征求爸爸意见。夫妻结婚20年仍能如此,两人通信之多,思念之殷,我想确实难得。妈妈会描述平园清晨鸟鸣声声,各种树木开花结果的情形,盼丈夫能和妻子、孩子一起欣赏春光。爸爸在多封信里与妈妈互相鼓励,说我们年纪虽也不小了,但我还时时觉得好像是青春灿烂的时代一样,我知道你也是有此同感的。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正在开始,而不是结束。如果说二十年前我们不过是个稚气的青年,那么,现在我们终归是成长起来了。在我看来,今后二十年,才是我们的人生路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
1957年春,妈妈从党校回广州休假,和爸爸在平园拍照,又去照相馆合影。开学后,爸爸写信把新近填的词给妈妈看。他感慨,“我一生也没有像这一两年来这样快活过。“
春 (水调歌头)
佳气满南国,
何况在江滨。
二月三月时节,
最动宕诗魂。
簇簇桐花如火,
一树红兰开了,
脂泽未曾匀。
万叶嫩争绿,
枝上闹纷纷。
风轻疾,
朝为雨,
暮为云。
几番梳洗,
妆点天地倍精神。
造化原来无意,
偏使多情相拟,
欲万古青春。
当取生机盛,
同立百年身。
平园这些花都是爸妈和我们喜爱的:
刺桐
玉堂春
白兰
黄兰
爸妈在平园后园合影

爸妈1957年春在平园圆阳台合影

吴有恒曾珍1957年3月摄于广州凌烟阁照相馆
爸妈和女儿们在烈士陵园合影
妈妈和儿女在公园合影
幼坚在从化温泉住处外留影
妈妈带我们在郊外江边嬉戏
吴有恒(前排左二)和部分代表在广州市首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外合影。看他们手捧鲜花,不知是否当选为出席全国首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进入会场。
吴有恒与同志们在北京天坛留影
父亲把全国人大笔记本赠送给大女儿小坚,大姐保存了几十年,这是后来拍摄的笔记本封面。
父亲与大哥及一位上京深造的姑娘在北海公园合影
大姐在平园天台留影,后景是家中两棵异叶南洋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