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2023-05-09 07:38:47)
标签:

吴幼坚

76岁同志母亲

与粤剧结缘的往事

一批老照片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题图:山牵牛  阿坚2022年6月20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大约在我八九岁时,家中小孩除了我,就只有弟弟和五妹,三妹四妹都去市一幼全托了。弟弟不爱说话,有男孩感兴趣的事儿,五妹太小无法为伴,所以我课余要自己找乐。客厅摆着一架外国手摇留声机,还有一批黑胶唱片,大部分是广东音乐、粤剧选段。我常站在留声机前,选一张唱片摆上去,摇把手直至上满链,再小心地将机头对准转着的唱片,唱针轻轻接触唱片,音乐就响起来,好神奇。

       读二三年级的我已认得字,先看唱片正中圆形纸上的曲名,再边听边发挥有限的想象力,尽量理解乐曲意境。印象深的有《步步高》,小孩不懂什么“旋律升降有序,音浪叠起叠落”,但能听出步步向上,奋发昂扬。《赛龙夺锦》描述端午节龙舟竞发,你追我赶,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旋律足够力度,画面感很强,几十年来反复听到,从不厌倦。

       身为女孩子,又偏爱文科,我对好几首乐曲更欣赏:《彩云追月》光看标题就很生动形象,完全符合我仰望夜空,畅想嫦娥奔月传说的心情。《雨打芭蕉》描绘南国夏夜,聆听窗外雨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响,一扫暑热,舒爽清凉。《柳浪闻莺》多美的声色交融的画面,柳枝随风轻摆,鸟儿婉转鸣唱,令人流连其间,身心陶醉。家里广东音乐唱片肯定不止这么点,我记得的大都很“文艺”,很形象,但曲调就记不住:平湖秋月、孔雀开屏、饿马摇铃……烛影摇红》,我一直以为是广东音乐,想象中是蜡烛微光在孤独地摆动,好像随时会被风吹灭。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曲。

       网络资讯:烛影摇红》创作于1932年,正值日寇占领东北全境,成立伪满洲国,中华民国风雨飘摇,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关键之际。此曲以《烛影摇红》为题,紧扣中国韵味的华尔兹舞蹈旋律示意,其“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的奋争、警示、鞭策、觉醒寓意不言自明,饱蘸着借歌舞之事发兴亡之慨的象征寓意。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我和弟弟、五妹在平园合影。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手摇老式唱机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赛龙夺锦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雨打芭蕉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柳浪闻莺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烛影摇红


       那时爸妈工作很忙,保姆和奶奶没文化,也不懂广东音乐,家里没人理会我独自听什么唱片。除了乐曲还听粤剧选段,粤剧名演员马师曾与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也是我在家常听的唱片。其中《步月抒怀》那段, 我记得谢宝念白之后唱道:“一轮明月照海南”,林伯问:“……刚过重阳只得半边月,何以说一轮明月照海南?”

       谢宝:哦,你看见是半边明月

       林伯:半边明月

       谢宝:我也看见是半边明月

       林伯:本来是半边明月

       谢宝:呃呃,你看见是半边明月,我也看见是半边明月,合起来岂不是一轮明月啦,哈哈

       听到这里不禁佩服书院老师谢宝的幽默风趣,后来他救镇台府丫环翠莲的机智勇敢,也十分符合人物性格。我还仔细听了红线女演唱的重要唱段《柴房自叹》,那时开始设想“柴房”是什么样子的地方。我家平园东南角有间瓦顶砖房,一扇木门向花园,另一扇木门通巷子。这平房我们叫它“柴房”,那时是空着的,原先不知有何用途。后来表哥来广州工作,暂时未有宿舍就借住“柴房”。他把房间清扫一番,布置得整洁舒适。某日正端坐书桌前,调皮的四妹悄悄进去,在背后猛地“汪”一声,表哥吓一大跳,气得给四妹一巴掌!若不是四妹最近说起,我还不知道有这回事。

       从朝鲜作品移植为越剧、粤剧等剧种的《春香传》,当年也相当受欢迎。我反复听唱片,男女主人公钟楼约会那场戏有《新爱歌》,和一般粤剧牌子曲不同,好像是新创作的曲调,旋律好听,歌词也有趣:

       男:你变那长安钟楼万寿钟

       女:我变槌儿来打钟

       女:打一更当当叮

       男:打二更叮叮咚

       女:旁人只当是打更钟

       男:谁知是你我钟楼两相逢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搜书院》(粤剧剧照)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春香传(越剧剧照)

     

       父亲历来喜欢粤剧,他在粤中地委当书记时,亲自将歌剧《白毛女》改编为粤剧《白毛女》,组建剧团排练,巡回演出配合土改,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调到广州后因缘际会,与粤剧界发生更多联系。19547月,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时任市委书记处书记的吴有恒,当选为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参加会议的代表371人,包括工人、农民、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教育、文艺、新闻、医药卫生、私营工商业、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宗教界等各界各阶层的代表。父亲和一批代表是由珠江区选出的,从手持花束的代表合影看,吴有恒站一排右二,罗品超站二排右一,两人同是第一届(1954—1956年)代表,多次一起开会研究公事;而对粤剧的热爱,使市委书记与粤剧名伶成为知音。

       可能父亲得知罗品超身边无子女,而自己有五个女儿,如果对方喜欢,不妨送一个给他做养女,跟随养父学习粤剧艺术。爸妈怎么商量的我不清楚,只记得某个周六晚上,爸爸带着我去西关的罗品超家做客。查看资讯,罗品超旧居位于西关逢源西二巷52号。这幢老房子当年很洁净,藏在内街巷子里,院门不大,墙内一品红茁壮,红花绿叶探出墙头。罗品超和一位阿姨热情迎接,主人与客人在客厅交谈,还看了看房间。不记得大人聊了些什么,对我是询问学习成绩、爱好等等。也不记得是否共进晚餐,但感觉大家都很愉快。此后,家里开始为我报考少年粤剧训练班做准备。

       资讯:罗品超1911年-2010年7月15日)原名罗肇鉴,行内人尊称鉴叔。祖籍佛山,12岁从艺,驰骋粤剧舞台八十多年,艺术造诣蜚声海内外,尤以小武行当见长。在粤剧领域,罗品超被公认为小武行当的泰斗人物。他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刚柔相济,精确凝练,潇洒俊逸、不墨守成规的粤剧罗派表演艺术风格,对粤剧的发展起着示范性作用,大大丰富了粤剧艺术的表演流派。罗品超的剧目题材涉及古今中外,演绎人物能文能武,如传统戏《荆轲》、《林冲》,现代戏《山乡风云》等,改编外国戏《璇宫艳史》等,塑造了一大批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2004年,以93岁高龄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成为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年龄最大,舞台演出时间最长的艺术家。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吴有恒(前排右二)、罗品超(后排右一)1954年在广州珠江区当选广
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罗品超旧居门口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罗品超获得“世界上年龄最大、表演时间最长的艺术家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证书。


      18岁的大姐代替家长,带我去中山五路儿童公园正门旁的雄志儿童摄影店,我穿花毛衣戴红领巾拍证件相备用。爸爸擅长各种乐器,家里有风琴(后来卖掉买回手风琴)、扬琴、木琴、秦琴、月琴、二胡、洞箫、笛子等等,他全都会,闲暇时就独奏,不在乎有无听众。他1941年至1945年是延安中央党校宣传队的乐队副队长,每逢中央大礼堂举办交谊舞会,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和干部们跳舞,他们就由始至终负责演奏舞曲。可惜的是我们七兄弟姐妹,没有一人及得上爸爸爱玩乐器。小时候爸爸教我打扬琴,我两手也还灵活,但学了一两支曲子就没兴趣了。他也教过我打木琴,这个简单,用木槌在不同的板上敲击发声,我很快就能打出歌曲,但浅尝辄止,同样没兴趣往下练。爸爸尊重我的意愿,从不催逼我学,我也就没掌握任何乐器。他抽空为我拉手风琴练歌,准备考试。我们选了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父女俩在客厅练。我嗓子偏中音,觉得唱高音吃力,爸爸会降调让我练唱。

       广东粤剧学校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广州市老艺人粤剧团附属少年粤剧训练班。办学地点最初在广州河南海幢公园大殿里。由一代粤剧宗师、有小生王美誉的白驹荣先生任校长。立校之初、学校的教师皆为当时粤剧名宿名艺人。海幢公园前身为南汉时期的千秋寺,明末清初建设成为广州五大佛教丛林之一的海幢寺。那里环境清幽,古木参天。大姐同学的妹妹也准备报考少年粤剧训练班,放假时大姐带我去同学家见面。那女孩比我活泼多了,她家地方狭小,要睡碌架床,她在上铺和我们说话,说着一个下腰,柔软度了得!我体育课做前滚翻也会头晕,要是像她这样下腰,还不晕得天旋地转?体育考试可自选前滚翻或后滚翻,我宁愿闭眼往后一翻,感觉没那么头晕。从同学家出来,大姐带我去海幢公园看学员们训练。我一看心就怦怦跳,他们不是练侧手翻、空翻,就是劈叉、压腿、倒立、下腰,一个个身手矫健。我原先跟大人去看粤剧,只留意花旦演文戏说说唱唱,没想到凡入行都先要练功,这些高难度动作,叫我如何完成?而且说实话,我并不渴望成为戏曲演员。回家以后,我打起退堂鼓,对爸妈说不想报考了。父母依然尊重9岁女儿的意愿,搁下了这件事。

       几十年后,我应邀出席“忆述马师曾与红线女爱国情操和艺术人生”座谈会,谈到吴有恒对粤剧的热爱,他参与创作现代粤剧《山乡风云》的往事(红线女饰演游击队长刘琴,罗品超饰演贫农黑牛)。我顺便提到父母曾想送我学粤剧,我怕练功辛苦而退却,主持人笑曰,粤剧界可能少了个花旦,我也笑答,自己条件有限当不成花旦,也当不了青衣,若学下去或许当老旦,不过较有可能半途改学编剧……

       虽然我没有学粤剧,但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粤韵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沁心田,不知不觉还是受益的。我25岁从插队知青抽调到粤北阳山县文化局,为县文工团创作参加韶关地区文艺调演的剧目,就是获得二等奖的粤剧《新松茁壮》。此是后话,写到那段经历再忆。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大约九岁拍摄的证件相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爸爸拉手风琴为我伴奏练唱的歌曲《剪羊毛》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海幢寺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网络图片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出席座谈会

【回忆录】粤韵悠扬沁心田
忆述与粤剧结缘的往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