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75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3年4月21日下午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花费少玩得好的游戏

回忆中山四路小学阶段往事,按说应先讲讲学习,但浮现脑海的首先是游戏,各种花费少甚至不花钱的游戏。那就说说上世纪50年代广州小学生怎么玩吧。其实全国各地玩法大同小异,我上网搜索老照片,有些明显是北方场景,比如跳皮筋的女孩们,感觉是北方相貌。橡皮圈有些同学是花钱买,有些是收集鲜奶玻璃瓶口胶圈,积少成多一个连一个就组成长长的皮筋。跳皮筋边唱歌谣边做各种动作,很有韵律感。皮筋逐渐升高,最后高过人头,女孩一脚站地一脚踢起,用脚尖把皮筋勾下来,身姿矫捷,保持平衡。如今没见到有人跳皮筋,不知是否已失传?踢毽子这种游戏则延续下来,公园里常有老年人三五成群玩,有些动作难度挺大,毽子你来我往都不落地。小时候踢毽子更注重比数量多少,至于花样好像没那么在乎。毽子可以从商店买,但多数同学自己做。找些硬纸皮剪成圆形叠在一起,用几根鸡毛鸭毛插上去固定住就行了。记得我妹为了做毽子,捉住家里养的鸡拔毛。和踢毽子一样保留下来的还有跳绳,而且花式越来越复杂,分单人双人团队跳,不但是体育锻炼,还发展为竞赛项目,国内外都举办跳绳比赛,有些小学生参赛成绩优异。
有个游戏叫跳房子,又叫跳六格、跳飞机,那个年代的孩子都会玩,现在幼儿园也教孩子玩。学校操场、走廊地面,都可画六格、飞机,我家平园空地也是玩耍之处。随便捡块石头,就可丢到某格,开始按规则玩。我们喜欢玩捉迷藏,记得有位同事说过,小时候在家捉迷藏,他藏在门后、柜旁,弟弟才两三岁,东瞧西找很认真,还居然掂起煲盖,朝里看看,他不禁偷笑,人怎能躲进煲里?我们捉迷藏不进屋,花园地方够大,躲在花丛灌木后面,不容易发现。有对龙凤胎姐弟来玩,弟弟跑得快,撞到树干晕倒,他姐和我们看他躺在地上,还以为他装死呢!幸好他不一会就醒了。男生喜欢什么游戏我没留意,抽陀螺?滚铁环?自制弹弓打鸟?我家大哥早早北上读军校,弟弟好静不爱动,喜欢在房间捣鼓半导体收音机,很少见他玩游戏。
学校每年都组织春游、秋游,老师带着学生去公园游玩,观察自然界花开叶落、万物生长的状态。那时家长把子女交给学校很放心,老师也认真负责,注意安全,不会顾虑家长有意见。如今情况完全不同了,家长不好当,老师也不好当,不知还有没有组织春游、秋游?我们那时无须花多少钱,各自从家里带点糖果饼干水果,家里富裕些就多带,家境困难的少带也没关系,同学们很友爱,会分享。小时候没条件拍照,某次班级去烈士陵园春游,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领队,那次竟留下宝贵照片,现在看特别亲切。以前有夏令营、冬令营之类活动,现在多了军事夏令营,国内军事夏令营机构多达几百家,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参加,价格大体在1480-19800元之间,可不是小数目!
最盼望的活动是野餐,大概每年组织一次。以班级小组(少先队小队)为单位,分四组进行友谊赛。各组提前讨论食谱,分工谁去采购肉菜,谁从家里带饭煲、汤煲、铁锅、砧板、菜刀、锅碗瓢盆、筷子调羹、油盐酱醋糖……像我这种学生,平时不做饭菜,就没什么发言权,只能服从有经验的同学指挥,配合做点杂活。野餐地点是郊外河边草地,可以取水用,还可以挖泥搬石头砌灶,我们除了从家里带几根柴,还四处捡枯枝。有几个女生岁数大,发育早,可能感觉和大家有差距,我们年少无知,她们成熟得多,和我们谈不到一块。她们在小组担当主厨,能力绰绰有余,各自施展技艺。我们组每次都有胶笋炒牛肉这道菜,其他组有芥兰炒腊味,西红柿炒鸡蛋,豆角炒猪肉、煎鱼饼、荷包蛋……还有各种汤:红萝卜马蹄竹蔗水、节瓜滚咸鸭蛋汤、枸杞猪肝汤、冬瓜排骨海带汤……各组先后架起炉灶、生火煲饭做菜,大家边玩边干活,用不了多久就可开餐了。老师应邀到各组去品尝每道菜,各组之间也尝鲜,最后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评选最佳菜式、最佳小组。第一年某组煲了海带绿豆臭草糖水,其他组都忽略了饭后糖水,第二年野餐就有四种糖水出现了。
那几个年龄偏大的女生,小学毕业后都没考中学,直接工作挣钱,听说也都很快结婚生子。其中的“霞”高大丰满,五官长得很漂亮。她在中山五路某服装店当售货员,我多次进店和她隔着柜台聊几句。除霞之外,那几个女生都没再与母校联系。不过我想她们还是会记得,自己曾是中四小的学生。而我关于中四小有更多记忆,还要继续写下来。这篇就只是吃喝玩乐,嘻嘻哈哈,轻轻浅浅,香香甜甜。

跳皮筋

跳飞机

跳房子

野餐

全班和老师去烈士陵园春游合影

五个男生,左一是副省长儿子,班上最帅的男生。

老师和七个学生合影(后排右一是霞)
4月21日东山湖公园随手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