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由75岁阿坚及朋友于2023年4月16日摄于广州远郊山村。
山村田园水库农舍尽入镜
我随好友回她乡下度周末,4月16日早上起来先去村道走走,到邻近的石屋旅游区再转回来。早餐后开车上水库,然后沿山路走到水库尽头,看她表哥和别人合伙养的牛群。回村后我还在农家旧房舍周围拍照,这些旧痕迹迟早会彻底消失,村里一栋栋三四层楼房正陆续建起来。镇上至村庄开通了公共汽车,每日三次开过,每条自然村的人要去镇上办事,都十分方便。目前,政府拨款组织专业人员,在已有的平整村道中央,开膛破肚挖渠铺水管,将和村道一样做到村村通,让每家都用上收费的洁净自来水。早上我们三人带着相机出村,就看到穿橙色背心、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坐车进村,走到半路也见到工人们开挖路机。
如今的村道都是机耕路,不时有私家小汽车、摩托车开过。一个男人开摩托去每条村卖新鲜猪肉,我看到有顾客要买肉,他就在村道上停车操刀做生意。虽然是星期天,但还是没见到多少人。偶尔有人跑步,看样子是城里来小住的,农民哪用得着跑步锻炼?干农活就够累了。村道旁有些新出现的小房子,外墙有鲜艳的装饰画,那也是政府拨款修建的,供农户在田头存放农药化肥劳动工具等等。昨天见有人驾驶机械在道旁田地往返,却并非犁地,不明白他在做什么。今天看到地上留下一道道沟,无人可问下一步会怎样。可能下回我们再来,这儿已长着某种植物了。这里种的多是水稻,也有木薯、烟草,自留地上则杂七杂八,种自家吃的瓜菜为主。一男一女在采摘含苞的金银花,说开花后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效果就没那么好。他们要把新鲜金银花拿去市场卖,每斤40元。顾客买回家晒干保存,觉得自己晒更干净。一个老汉佝偻着背,戴顶草帽拿把锄头,穿着长筒胶鞋走向自留地,农村老人终生劳动,哪怕走得很慢,干得不多,也会去干活。家家都养鸡鸭鹅,光是种瓜菜和饲养家禽劳动量就相当大。
路过一个院子,里面整齐破旧的一排平房,令人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宿舍,但附近没有任何文字介绍,估计与知青无关,却又不像一般农村房舍。我在里面留影,找不到谁解答疑问。再走一段路就到石屋旅游景区,附近几栋楼房是供当地农民搬入的,他们的旧村庄被征用了。那座有特色的石屋早已成为旅馆,据说宿费相当贵,而农民也学会腾出住处办民宿,价格会便宜些,争取顾客嘛。疫情期间旅游业严重受挫,现在慢慢复苏。
回村吃完早餐,三人进山间水库一带。往常我每次都跟好友步行进山,走到水库约40分钟。这天开车去,节省时间深入到水库尽头。近年水库治理明显改进,不过天旱蓄水很少,从未见过露出那么多黄土。表哥70多岁还每天劳动,种果树、养鱼、养三鸟,还和人合伙养牛。他俩每人轮流半天看牛,去年母牛生了九只小牛,现在牛群共32头牛很是可观。但表哥告诉我们,水库对面山坡有人养60多头牛,更厉害!牛群领头的脖颈上挂着铃铛,还有定位器,随时可以知道它们在哪里。白天牛儿自己吃草,夜里就在山里找地方睡觉。我们没看过这么多牛在野外活动,都好奇地拍照。表哥赶它们往水库尽头走,再慢慢上山。眼看一队牛威风凛凛地走来,我们都有点怕牛撒野冲过来。表哥说它们通人性,不会欺负人的。大部队正转移去对面山头,一只母牛还停在路边,小牛犊正紧挨妈妈身子,一个劲地吃奶呢!表哥在对面呼唤,朋友也帮忙催赶,母子俩就是不动。我说,可能母牛想,我家孩子吃奶正香,你们这些人类啊,偏偏嚷嚷不让吃了!后来母子俩自然跟上牛群,它们聪明得很,不会掉队。表哥和合伙人不管风吹雨打、无论寒暑都骑摩托进山看牛,指望牛长大卖个好价钱,再辛苦也值了。
按时间顺序发4月16日照片:
以下是进水库看牛群的照片:
山村旧痕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