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色堇吴幼坚
三色堇吴幼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609
  • 关注人气:22,9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2023-04-03 21:20:57)
标签:

吴幼坚

75岁同志母亲

中山四路小学印象

团结友爱的同学们

情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杜鹃花   阿坚2023年3月16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19549月我入广州市育才小学,全校都是干部子弟,一律寄宿。读完一二年级,对老师同学都没什么印象。可能那时头脑简单幼稚,天天无忧无虑。1956年,取消为干部子弟开办的育才,该校与另三所小学合并为保安街二小,后称寺贝通津小学,学生来自附近街道,全部走读。我家住法政路,就近转去中山四路小学。从此我认识各种家庭出身的同学,也可以说渐渐懂事了。

       校友、作家叶曙明2017年发表《梦不回的中山四路小学》,介绍了母校历史:中山四路小学,是广州市教育局定为全市公立小学中七所重点小学之一,又是其中两所省重点小学之一。旧校园夹在番禺县署和番禺学宫之间,与番禺学宫只是一墙之隔。早在明代洪武年间(1370),番禺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就建在这个地方。现存中路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左路的明伦堂、光霁堂,是清代重建的。他写道:中路的布置,仍和几十年前一样,以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主,但毕竟有点变化了,番禺学宫的匾额重新挂起来了……即使撇开已经废圮的明代建筑不论,从乾隆算起,番禺学宫也经历了两百几十个春秋了。作为一种历史文物资源,我以为应该首先突出“番禺学宫”这一招牌。农民运动讲习所是革命史上的重要纪念地,也应该加以保护与陈列,但它先后办了六届,借用番禺学宫的,只是其中一届,头尾不过四个月时间。

       我赞同叶曙明的意见。小时候只知道学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单位,蔡校长上京参加群英会,全校师生都光荣,还知道校园挨着农讲所很光荣。校园里有棵木棉树,年年开满红花,与农讲所红棉相映生辉。文革时因为要兴建星火燎原馆,征用了中山四路小学。那儿建起的展览馆,如今是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山四路分馆)。那棵红棉几十年后仍生机勃勃,挺拔向上。另一棵老树是长年苍翠的细叶榕,也矗立在当年的校园里。我和同学曾回树下合影,一个个满面沧桑,而少年情谊深长。中山四路小学消失了,我在那儿度过的四年,仍留下许多美好回忆,让我和小伙伴相聚时,一遍遍津津乐道。

       每个人记忆点不尽相同,我首先记得三年级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要同学们逐一起立,自报姓名,家住哪里。大家随话声把头拧来拧去,希望看清新同学模样。同学们说着:越秀南、德政北、天官里、榨粉街、雅荷塘、安乐道,都是好听地名。我家住扳桂坊,也很吉祥美好。轮到一男生自报李某某,接着降低声音说出地名。哪里?听不清。他只好提高声音:“史巷。”“哇——屎巷!”有位调皮鬼大声嚷道,全班哄堂大笑。从此李某某有了绰号“屎巷”,直到他参军离校,可能也没几个记得他大名:振国。班里同学有副省长儿子,也有校工儿子,有华工教授千金,也有香港佣人女儿。有人住带花园的洋房,也有人在旧祠堂门旁蜗居。看七个女生和老师合影,就有两个打赤脚。但那时大家团结友爱,班级气氛和谐。

       那年头家长不用操心子女学习,学生都在课内学知识,课外做作业。多数同学不觉得学习是负担,班里成立多个学习小组,让同学们寒暑假集中到某家做作业。我参加的学习小组设在小李家,她家住旧楼,木梯咯吱作响。她家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爷爷奶奶,连妈妈也没有,只有她和爸爸。当年没什么人离婚,估计她妈是去世了。她爸出现过一次,精瘦男人,不爱说话。小李负责买菜做饭搞卫生,是能干的小大人。光是做作业太单调,我们想玩游戏,在纸盒上面剪个小洞,盒里放些小铁钉之类,用根小棍绑片磁铁,从盒顶小洞伸进去,左右探索设法吸起铁钉,再提出洞口,就算钓到鱼了。大家轮流玩,比谁钓上来的鱼多。拿什么做奖品?小李把家里方形饼干一分为八,或者找块红糖切成小粒,再或者把腌制的大头菜切小块,总之竭力找能吃的东西。同学们有刺激,越玩越开心。

       有天老师在课堂上宣布,小冯妈妈生病住院,他煲汤送饭菜,下周要请假,哪位同学愿意每晚去冯家为他补课?我二话不说马上举手,老师同意了。连续多天,我吃过晚饭,就从法政路走到德政路,沿着又窄又陡光线昏暗的楼梯,上二楼冯家为同学补课。其实我只简单讲讲上课内容,再要他做我笔记本上抄的作业。他埋头做功课时,我就帮他收拾一下房间。和小李的情况相似,他家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爷爷奶奶,连爸爸也没有,只有他和妈妈。妈妈一住院,家里就很杂乱。对比这些同学,我兄弟姐妹多,还有爸妈,阿奶,保姆,太幸福了。

       从冯家下楼,走德政北路回家,时间已不早,街上没什么行人。拐到法政路更安静,路中央隔离带种着一排凤凰木,此时花谢了叶落了,剩下光秃秃的枝桠。突然“噗”的一声响,一条弯弯的干豆夹落地,把我吓一跳。我想跑回家去,但又想跑起来心里会更怕,好像背后有人追赶。算了,强作镇定,匀速走回家。这是我加入少先队以后的事,戴着红领巾是和没入队时不一样的。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九岁的我入读中四小三年级。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中山四路小学校门并不是开在中山四路,而是在德政北路一条内街尽头(被车子挡住了)。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校园内主要的教学楼有两层。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董老师和七个女生在教学楼前合影,我站左三。这大概是五年级了吧,红领巾戴了两年已残旧破损。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母校原址建起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母校那棵红棉树在农讲所地铁站口矗立着。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原先教学楼前那棵老榕树。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2018年6月24日阿坚与同学在母校红棉树和老榕树下合影。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旧校园与番禺学宫一墙之隔。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农讲所旧址在番禺学宫内。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凤凰树上的干豆夹像一把关刀。


      
【回忆录】转读中山四路小学
凤凰树开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