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2023-03-19 18:13:48)
标签:

吴幼坚

75岁同志母亲

回忆童年生活片段

吴家老照片若干

情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题图:春末大叶榕即将掉光黄叶,很快就会满树翠绿。阿坚2023年3月17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我家住法政路扳桂坊1号平园头几年,请过几位保姆,奶奶也从江门来住过。由于爸妈工作忙,家里地方大孩子多,买菜做饭搞卫生带孩子,责任就落在几位中老年女性身上。她们是我除妈妈以外最早接触的妇女,分别留下不同印象。

       巧姐是上一位住户请的保姆,主人搬走后留下她和一只黄狗看家,吴家入住不久她就离开,弟妹们对她毫无印象,在执信女中寄宿的大姐,也几乎没记住有个巧姐。我其实也没记住她模样,但名字好听就记得。我在湛江出生,保姆是地下党员英姐姐。六个月大由妈妈和英姐姐带去香港,9岁的大姐同往。英姐姐后来在矿山工作,和妈妈有通信但没来广州相聚,家里也没她相片,所以英姐姐在我脑中只是名字。直到梅婶从乡下出来,先在江门带三妹,后在广州带四妹,我才开始留意到保姆。

       吴家七个孩子,大哥参军去了北京,大姐在执信女中住校,我和弟妹在家或在小学、幼儿园寄宿,平园一时很热闹,一时很安静。这是六个孩子在南门右侧炮仗花架下合影。另一幅后来在南门外饭厅窗前的合影,大姐和弟弟没参加,多了个男孩是警卫员桂同志的儿子。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梅婶是我家的恩平老乡,自小在乡间生活劳作,骨架粗大身材健壮,脸膛端正,额头饱满光亮。她说话嗓音大,做事也粗线条。三妹在江门出生后,妈妈忙于下乡土改,无法坚持喂奶,让梅婶在家冲奶粉喂三妹。梅婶不识字,想当然地舀过量奶粉,结果三妹消化不良,后来还患上肺炎,差点丢了性命。我家搬来广州后,爸妈工作安定了,注重对梅婶指导,她带四妹就没那么多毛病。她进城多年还是穿大襟衫,头发在脑后盘个髻。粤西粤中一带,男男女女都喜欢水烟筒,梅婶也始终保持着这个爱好。我看她吸水烟筒,不明白怎么回事,只见她埋头一吸,咕嘟咕嘟咕嘟一阵响,再抬起头来吐出一缕缕烟气。梅婶对孩子很好,三妹四妹都和她很亲。我记得有个画面:她坐在床上垂着头,三妹四妹站在床上,握紧拳头用力捶打她的肩背,我听到咚咚闷响,问梅婶不痛吗?她笑答不痛,舒服。是啊,小女孩力气有限。三妹四妹读书之后,梅婶离开我家,为后半生考虑,嫁给一位丧妻的工人,那人有个儿子,梅婶当了继母。后来,妹妹们去看望过她,因为是梅婶将她俩带大。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梅婶抱着四妹,三妹倚在她身旁。

       资讯:水烟筒又称“大碌竹”,是用毛竹竹头部分制作,长约六七十厘米,直径7厘米,竹筒中部插一小铜管或小竹管,是点烟丝的地方,竹筒内装着水,上部开口处用于吸烟。吸烟者把烟丝放在管口上按紧点燃,对着水烟筒上端口处用力吸几口,使里面产生负压,而使烟气通过水吸入口中,吸食时发出“咕……咕”的响声,很奇妙。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网络图片
       
       吴家最小的孩子五妹出生时,家里来了保姆鸣姐。不知道她籍贯是哪里,但记得她说曾在香港大户人家做保姆,照料有精神疾患的“傻小姐”。这段经历使她特别斯文有礼温言细语,短发梳得整整齐齐,耳垂上有小巧的金耳环,全身上下和楼梯底她那小房间非常洁净。她房间墙上贴着年画,我爱躺在占满房间的大床上,端详年画听她解说。鸣姐应该粗通文字,看她和五妹合影,浅色大襟衫宽袖露腕,戴着手表,阔脚黑胶绸裤略有装饰,黑袜黑凉鞋,整体搭配很得体。鸣姐的儿子在杭州工作,来过我家做客,我们叫他猷哥。

      有段时间弟弟和三妹在市一幼全托,四妹和五妹在家,梅婶鸣姐各带一个并煮饭洗衣,还是比较轻松,下午会去中山四路那家“东乐大戏院”看粤剧,如果我正放假就跟着去。她俩买票入座,抱着小孩认真看,我没票就跑到戏台前站着看。我知道穿同样颜色衣服的男女主演是一对的(那时没有“情侣装”的概念,我也不会说“情侣”这个词),他们演一场戏要换几身衣服,都是同色的,很漂亮。等于剧情我似懂非懂,比较好理解的是《西厢记》,回家后还用红蓝铅笔画过,场面是崔府后花园,小姐崔莺莺在太湖石畔烧香,书生张生则在花园外隔墙吟诗。画了环境和男女主人公的动态之后,还画出整个舞台,上面有垂下来的幔帐,两旁有供演员进出的侧幕,大人都夸我画得好。还记得看过《玉河浸女》,是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我看粤剧有疑问,曾问过爸爸,为什么明明情况危急,那些人还慢悠悠的,而且不是讲出来是唱出来,古人说话也是这样连说带唱的吗?也有人拉琴打鼓的吗?爸爸笑着答,当然不是,现在他们是演戏啊!演戏和生活不同,等你长大就会明白。偶尔保姆也带我看夜场,但回家路上就惨了,小孩耐不住困乏,她俩抱着四妹五妹,我眯缝着眼跌跌撞撞地走,好不容易回到平园,马上蹲在家门口,等她们打开大铁门,我几乎睡着了。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鸣姐、猷哥、三妹、五妹和鸣姐的一位朋友在平园合影。


       被我叫阿奶的是奶奶,爸爸的亲妈。奶奶姓梁,是开平县蕉园村人,生过五个儿子,第一个未满周岁便夭折了,第二个是我爸爸,接着是我三叔、四叔、五叔。这些我近年看长辈留下的文字才知晓。阿爷去世早,大哥大姐见过他,我和弟妹都没见过爷爷。阿奶多数时间在江门住,那边有三叔四叔两家和很多孙子孙女,离老家也更近。我七八岁时阿奶来广州住过,她房间门口靠近饭厅六角形窗口,厨房饭菜可以顺走廊端到饭厅,也可以通过那窗口传到饭厅。平时,阿奶喜欢和我各自端张板凳,以窗台为桌面,她手把手教我女红。首先她教我穿针引线,学会平针、回环针,然后学锁钮门,接着学裁缝内衣。把大块棉布对折,在衣领位置剪出杏形,再细心缝好领口、袖口、腰身、衣脚。最后把杏形的布缝在前襟,做成一个别致的口袋。有没有东西放进去无所谓,只是装饰也行,反正那块布没其他用途。阿奶教我缝了几件这样的内衣,夏天我在家就穿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忘了阿奶怎么称呼我,是叫阿坚吗?吴家五姐妹名字最后都是“坚”,长大后有时也被同学同事叫“阿坚”,不过阿奶来平园住时,大姐在中学寄宿,妹妹们还小,阿奶大概对着我这孙女时间最久。她那时可能六十多岁吧,头发稀疏,用木梳梳好在脑后盘个髻。阿奶梳头时,做女红时,一双瘦削的手很灵巧。我不知为什么会抓住她的手,用手指掂起松弛的皮肤,放开手指之后,那层皮过一阵才慢慢塌下去。我一次次地玩阿奶皱巴巴的皮肤,觉得好特别。“阿奶,怎么好多黑色芝麻点?”“阿奶老了呀。”“老了就会这样吗?”“是呀,人都会老。你以后还记得阿奶吗?”“记得。”那时我不懂这是老年斑。如今我比当年阿奶还要老,手上的皮肤早变得皱巴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老年斑。每逢听到歌曲《真的爱你》,“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我就想起阿奶。家里没有她的照片,我也没留意她样貌,至今只记得那双手,最早教我女红的阿奶的手。她是父亲的生母,与我有血缘之亲,阿奶,谢谢你。


【回忆录】梅婶鸣姐和阿奶
阿坚2020年5月15日摄于东山湖公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