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2023-03-14 18:53:50)
标签:

吴幼坚

75岁同志母亲

回忆父亲带去北京路

吴家老照片一批

情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题图:三角梅  阿坚2023年3月11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买书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我七八岁在广州市育才小学寄宿,周一早上由警卫员桂同志送去,周六下午不用他来学校接,而是跟比我大两三年的赵姐姐回法政路。她父亲是市委宣传部的部长,和我父亲除了工作来往外,在文学方面也聊得来。赵姐姐和我喜欢从东山寺贝通津走回家,用家里给两人坐三轮车的钱买零食。她很负责地把我送回平园,赵叔叔有时来我家,然后父女一起回光友街。爸爸每次见到我回家,都要抱住我,亲亲我的脸蛋。我会笑着说有胡须,爸爸说,刚刮过胡须不扎人啦!我听话地让爸爸亲,赵姐姐却不好意思让她爸亲,赵叔叔看着吴家父女满眼羡慕。

       周六我一般是回家过,但也有例外,被五叔五婶接走,去他俩在东山的小家做客。我爸四兄弟,他是大哥,五叔是小弟。在大哥影响带动下,五叔解放战争时期入党,参军,新中国成立后,在家乡恩平、江门一带任职,后来调到广州,在省委工作。五婶曾任新会托儿所所长,我是她所里的小朋友,和大家一样叫她“司徒姨”。后来她和五叔结婚,但我一直没改口,几十年都叫她司徒姨。她看着我长大,感情格外亲,让我在她家吃饭睡觉。她原籍台山是著名侨乡,海外亲戚多,带回洋气的衣裙,她也送过给我。三叔四叔家都在江门,五叔五婶和我家来往最密切。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老照片:新会托儿所台阶留影,妈妈抱着三妹,我倚在所长司徒姨怀里。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五叔和五婶
        
      爸爸每周都要为我量身高,在平园二楼中间房的门框上,用铅笔画个印记,七天后再量,看是否长高了。我手长脚长,骨架不像妈妈而像爸爸,脸形也像爸爸,线条比较硬朗,作为女性不够柔和。大姐身材相貌很像妈妈,都是珠圆玉润的女性。弟妹们在幼儿园或在家,但都年纪小,天真懵懂,大哥参军去了北京,大姐在执信女中,学习压力重,爸爸星期天去书店,就总带着我这个伴,出门半天都不用操心。走在路上,他提醒我抬头挺胸,长此以往我就有挺拔的身姿。

      父女俩从法政路出门,经仓边路、中山四路,走到北京路,目的地是新华书店。自公元前214年广州建城开始,北京路就是广州从未偏移的中轴线。它最早的名字有来历:唐朝的岭南节度使刘隐,在广州城南门建了一座“清海军楼”,这座楼到宋代被大规模扩建,明代又改名“拱北楼”。因为楼下是两个并列的大门,俗称双门,所以楼底这条街被称作“双门底”。1919年,广州拆城墙开马路,此后,双门底先后改称永汉路、汉民路、北京路。广州首家新华书店于1949年11月7日在此开业,后来外文书店、科技书店、古籍书店等,也陆续开业。新华书店共3层,爸爸经常上二楼慢慢挑选书籍,由我独自在一层等候。一层陈列着各种书籍,但我识字不多没兴趣翻,就去门外马路边看行人、车辆。看久了就上二楼,见爸爸正聚精会神地看书,我就下楼继续待在马路边。有时上去两三次,爸爸才选定书籍去交款。他会带我到少儿读物专柜前,让我选喜欢的书一并交钱。记得买过《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等很多书。爸妈希望子女从小培养读书兴趣,除了适时购买少儿书籍,家里还订了《小朋友》、《新观察》、《知识就是力量》等杂志。父母的级别可订阅内部报刊《参考消息》,我经常偷偷阅读,最爱看外国人来中国的游记观感。

       多次陪爸爸去书店,他从没为我买过一颗糖、一根冰棍,父女俩没吃没喝,近午就扛着一包书回家。为了增加新鲜感,他会带我穿横街窄巷,七拐八拐,还不时停步。一次路过弹棉胎的店铺我觉得新奇,爸爸就指给我看店员怎么用那张弓弹棉胎。他问对方是哪里人,来广州多久了,这里铺租多少,收入怎样……遇到挑担卖菜的、磨较剪戗菜刀的,还有内街杂货铺、街边补鞋档等等,爸爸都喜欢和人家聊几句。对方肯定没想到,眼前这随和的中年人,带着个七八岁女儿,是市委书记处书记。我后来才悟到,这是领导关心民情,亲自调研的方式。几十年后爸爸笑谈当年,市里某位领导上班小车接送,假日上街竟不辨方向,要等司机去接他回家,这样当官就很难独自出行。父亲的行动影响着我,成年后也爱和各种人聊天,比如环卫工、裁缝老板、理发师傅等,都愿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些我还写进文章发表。

       我跟爸爸上街是没有零食可吃的,但有个阶段,周六晚爸妈会带孩子们去北京路。夏天去太平馆西餐厅,在一楼吃雪糕。太平馆是广州最早的西餐馆,始创于1885年。创始人徐老高原是沙面旗昌洋行厨师,后在北京南路太平沙城垣太平更楼的地方,开档专卖煎牛扒,后迁入城垣内,命名为太平馆。太平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于1927年在财厅前承顶了国民餐室改为太平馆西餐厅。我们没进太平馆吃西餐,只进一楼的的美利权冰室,每次都吃粤语音译“允哩哪”雪糕,雪白细滑香甜,不知是牛奶还是椰子或其他。冬天就去高第街附近那家“八珍”吃云吞。据说八珍煎饺最有名,但我们更喜欢云吞,大地鱼熬制的汤里有韭黄,云吞是鲜虾猪肉馅,味道一流!我离开广州去外地,每每回味最爱美食,总说:干的是鸡仔饼,湿的是云吞。

       太平馆背后,据说曾是法国驻广州领事馆,我家搬到广州后,那儿已成了儿童公园,大人带着我们进去过。公园正门在中山五路,右边是“雄志儿童摄影店”,相邻的是“李占记钟表店”,这家百年老字号至今仍在。摄影店消失几十年了,我和弟妹们在那儿拍过合影。公园北墙外是市委大院,我暑假在家没事干,钟司机开车送爸爸上班,顺便捎上我去市委玩。爸爸从不让小孩跟进办公楼,我就待在司机班,有时端把椅子靠墙,踩上去朝儿童公园张望。爸爸下班后,带我从与市委大门相邻的西门进公园。我俩看了孔雀、鸽子、大象等各种动物,我说:爸爸,看“和平鸽”!爸爸说那是“鸽子”,不然吃红烧乳鸽变成吃“和平鸽”就不好啦。我又说:看,大笨象!爸爸笑道,那是大象,它一点也不笨,能用长鼻摘水果,卷食物,吸水洗身,还能帮人搬运东西呢!回到家里,爸爸给我一支红蓝铅笔,要我画见到的大象,我画不好,他拿过笔,三几下就画出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柱子般的粗腿,小眼睛小尾巴,爸爸真厉害!他告诉我,无论是写是画,都要细心观察,抓住特征,才能生动传神。我点点头,记住了。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幼坚与父亲在广州烈士陵园合影。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幼坚与弟弟和三个妹妹在广州雄志儿童摄影店合影。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北京路新华书店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阿坚2022年3月8日在北京路新华书店门前留影。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回忆录】爸爸带我去北京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