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2023-02-06 20:25:37)
标签:

吴幼坚

75岁同志母亲

1954年广州市育才

寺贝通津相关老照片

情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题图:冬红花  75岁阿坚2023年2月1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我随妈妈、五妹和保姆鸣姐,在广州麻袋厂过完暑假,就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那是1954年9月。我们同辈干部子弟,托儿所、幼儿园都寄宿,过惯集体生活,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市育才的前身是基督教培贤女子神学院,始建于1920年。新中国成立后,由市人民政府接管办起工农速成中学。19538月,改为广州市育才小学。1956年,育才与另三所小学合并为保安街二小,后称寺贝通津小学。我只在市育才读了两年,那时年纪小,很多事不入脑,但有几样却记得清。首先是学校所在街道名字特别:寺贝通津。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摘自网络: “寺贝通津”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狭小街道,东连达道路,西连庙前直街。“津”是码头的意思,在广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寺”是指东山原有的一座寺庙:东山寺。“贝”就是“背”的意思,根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东山庙(俗称太监寺)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连起来的意思是“东山寺背后通往珠江边码头”的那条路。


       寺贝通津离珠江确实不远,走到新河浦,穿过东山湖,就是海印桥。寺贝通津这条路上有很多广州早期中西合璧的小洋楼,还有一所创办于1888年的名校,它由美国南方浸信会传道会初设妇孺班开始,校名培道,到1958年与七中(原培正中学)合校,1962年改为“广州市第七中学”至今。现在的七中有南校区,正门在烟墩路,还有北校区,校门在寺贝通津。我印象中市育才就在七中北校区。育才校门正对红砖教学楼,楼旁种着些铁树。那时我想,铁树和甘蔗有点像,如果它们是甘蔗就好了!住宿生在学校吃三餐,1953年至1955年伙食不差,但小孩嘛总喜欢吃零食,于是有学生在庙前直街药材铺买甘草、桂皮,带回学校慢慢吃。其他同学跟着也买,桂皮吃多了上火流鼻血,被老师发现而制止。同学们没啥可吃,男生爬上紫荆花树,采摘花朵丢下来,女生吃花瓣,感觉微甜。我试过午饭时留几片猪肉带回宿舍,用纸垫住放在窗台上晒,指望晒成猪肉干细细品尝。但睡醒午觉想想,与其惹来蚂蚁不如一口吃掉。


       近年我常从寺贝通津走过,几十年前这条路非常安静,只有周六下午、周一早上见到不少小车,那是领导干部派车接送小孩。大家住得很分散,城市交通又不发达,这种情况下用公车好像无可厚非。但我读一二年级时,总是警卫员桂同志送我,爸爸从不让钟司机开车送女儿回校。从法政路坐人力三轮车到寺贝通津也有相当距离,一次我在家喝了牛奶,车子经过中山二路时,由于迎风受凉呕吐,车夫不得不在路边停靠,记得那是烈士陵园正门对面。周六下午我不用大人接,和三年级的赵家姐姐结伴回家。本来大人给了坐三轮车的钱,但我俩用来买棉花糖、姜糖、麦芽糖,宁愿走回家。那卖糖汉子挑着一对箩筐,边走边敲击一块铁,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很是诱人。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庙前直街,当年图左有药材铺,不少育才学生去买甘草、桂皮当零食。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寺贝通津,图左是教堂,图右是七中南校区围墙。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七中南校区校门在烟墩路。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七中北校区门口在寺贝通津,我印象中市育才原址在此。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走在当年读小学那条路上,榕树依旧苍绿,人不觉已成老妇。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我印象中市育才教学楼东边的女生宿舍就是它,很记得那种民国建筑风格。是否它后来划给东方红幼儿园了?


       我不算勤奋读书的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怎么上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同学,竟然没点印象。可能教材太简单,作业也不多,日子过得很轻松。语文从第一课背到最后一课不用停顿:一、开学,开学了。二、学校,学校里同学很多。三、老师,老师爱我们,我们要听老师的话。后面的课文如今记不住啦。那时学的注音字母与后来的汉语拼音字母不一样,现在看觉得它们怪怪的,完全陌生。对照:ㄅ- b  ㄆ- p  ㄇ- m ㄈ- f  万-v  ……很难想象学过。其他还有什么科目?算术,美术,体育,音乐?全都记不得。反而记得自己热衷的三项课外活动,追杠、爬竹竿、荡秋千。追杠:两人分别站双杠两端,同时发力,双手一撑就上杠,一个鲤鱼打挺,从双杠那端外侧下来,立即转身撑上杠,再从另一端外侧下杠,动作越来越快,脚越伸越直,只想追上对方,摸到手就是胜利。爬竹竿:校园一角大树下有沙池,几根又粗又长的竹竿插在沙里,上方固定在树上,我身轻手有劲,抓紧竹竿很快就攀到顶,再稍稍松手,呼啦一下就滑到底,好得意!荡秋千:我喜欢荡得高高的,望得见学校围墙外景物。那时我不知道宋代苏轼的诗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路上没有车,也没几个人,而墙内我是笑得开心的。 


       无忧无虑的童年,没一桩值得哭的事。七八岁学生还要生活辅导员关照,记得开学不久一次洗澡,女生们脱下外衣裤,只穿着内衣裤排队,等轮到蓬蓬头下面,就由辅导员指导洗澡。等候时我想上卫生间,就走出房门朝那边去。操场空荡荡的,不知从哪飞来一颗石子,不偏不倚正中我头顶。我觉得有点痛但没关系,上完卫生间赶紧回去洗澡。辅导员问头上怎么流血?我一摸,才知道被石子打破了头。大人把我送到马路对面的校医室,处理完伤口包扎起来,很难看的伤兵模样。适逢周六却要住院,通知了家里好像没谁来看望,可能大人都忙,也相信学校能照顾好。晚上我睡在校医室二楼病床上,房间很宽敞,周围很安静,忽然屋顶沙沙响,脱落一大块灰皮。那房屋很有年头了。


       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断,是某次文艺表演。全校师生都集中到学校旁的教堂去,可能是迎接新年?现在要讲到教堂了。它就是基督教东山堂,位于寺贝通津9号,1909年由外国传教士创建。东山堂坐西朝东,堂内有个圆形大厅,有1300个座位。节目肯定很丰富多彩,但我唯独记得男生和女生,共同演唱歌曲《牧童》。歌词真有画面感啊,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朝霞里牧童在吹小笛,/露珠儿撒满了青草地,/我跟着朝霞一块儿起来,/赶着那小牛儿上牧场……”不知有没记错,舞台上方有彩色玻璃,外面的光线透进来是彩色的,非常奇妙。几十年来我无数次经过东山堂,仰望那片彩色玻璃,都会想起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合唱的情景。


       不久前我整理老照片,扫描两幅市育才同学合影,发给我熟悉的小杨。我说只记得要好的女生冰沙、遂怀,还有他哥小彬,以及不是育才学生的他。小杨看后回复,还有小村,杨家三兄弟都在。他把照片转给两位兄长,小彬又说出两三个同学名字。我不打算逐一辨认相中人了,几十年来大家变化极大,记住童年的美好就可以了。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育才小学阶段的八岁阿坚为爸爸刷皮鞋。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回忆录】入读广州市育才小学
某年部分市育才同学在东山湖公园合影,图中梳很粗双辫穿格子上衣的是阿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